创新创意增住屋供应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21日

政府展开土地供应谘询,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次以增加土地为名成为整个谘询的最大盲点。因为土地并不是房屋供应的唯一因素,一块土地可以兴建三层高丁屋,也可起百层高的新型建筑系统。如果社会只是集中讨论土地的供应,就可能会忽略了在土地供应以外的其他创新创意方法。

现在土地小组的十多个方案,都是以土地作为概念展开探讨,在土地以外的其他方法并不是讨论的主要範围,但坊间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各种各样可以增加住屋供应的新方法。

前建筑师学会会长朱沛坤就选择黄竹坑几幅政府地,划出120多层高的住宅建筑群,总共提供47000个单位,相等于一整年私楼供应量,而且概念中的单位大约700呎,如果再划分的话,供应量可以更多。

他在接受访问时解释选择黄竹坑是因为该区有不少闲置政府土地,不需要处理收地时複杂的法律和政治争议,就可以短时间内开展新概念住宅大楼。加上已经开通的海洋公园地铁站,以及已经落实规划连接西营盘站的环岛港铁线,黄竹坑区能够容纳更多人口而且交通十分便利。

朱沛坤构思的摩天住宅大楼也不是完全新颖的想法,香港的商业写字楼早就超过百多层,在建筑技术上并没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困难的相信是政府部门对现有住宅定义的种种限制,即是来自官僚部门的僵化陋习让这些新概念从来不能实践。特首林郑月娥倡议的施政新风格其实正正要针对官僚部门守旧的习惯,希望拆墙鬆绑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

如港府能突破技工线性思维,以开阔的思维去想像增加住屋供应的方法,而不是仅以垂直思维局限在这个选址还是那个选址的零和游戏当中,大辩论应该可激发出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狮子山学会政策研究所107动力召集人 何民杰

上一篇:周总理与「三趟快车」
下一篇:蔡英文须借镜「习马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