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位立法会议员走访大湾区五个城市之后,反应相当正面,不管是建制派还是「泛民」议员,都表示感受到内地城市近年的高速发展,明白到香港不能再蹉跎岁月,必须积极参与,配合国家政策,融入大湾区,善用「一国两制」优势,才不会被边缘化。
亲疏有别不合理
论硬件,粤港澳大湾区绝不逊于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但由于香港与澳门是特别行政区,不少政策待遇与内地有分别,成为大湾区能否融合发展的关键。
其中「国民待遇」问题,更一直以来都是港人在内地求学、就业、投资及定居的长期诉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了「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亦亲口透露,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中,大湾区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会逐步让港澳居民享有国民待遇。
现时,由于未能享有国民待遇,港人目前在内地的发展的确面对不少掣肘。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领域的限制。现时内地一些行业(如文化、体育、出版等),规定只有内地居民才能参与,或是对海外投资者控股权有严格的限制,港商很多时候必须要与内地的企业共同投资合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电视产业,纯粹港产片因没有内地资金或演员参与,被归类为外国片,受到诸多限制。这一点日前在商经局就广播条例及电讯条例修定展开的谘询中亦被提出。
其次,专业服务的资格互认仍未全面开放。根据CEPA签署的补充协议中,目前已有33个内地专业资格容许港人参与考试,但这些资格认证考试主要集中于律师、会计等专业,对于测量、工程等行业,仍有不少专业资格未得到互认,造成香港所长的专业服务无法得到完全发挥。另外,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助方面,内外资企业亦得到不同待遇。目前,若全内资企业向内地政府申请升级转型的基金,往往很快可以批核,且所得到的资助金额非常可观;但若港商需要申请同类资金,虽亦能得到象徵式的资助,但金额却「杯水车薪」,对企业的发展帮助有限。
除此之外,相信不少港人都有共鸣的,就是身份证明文件上的问题。现时,内地的居民身份证已经容许持有人透过网上购票,在乘搭高铁、城轨时直接以证件入闸,但港人的回乡证,却需要事前到窗口换领车票,造成诸多不便。除此之外,在内地办理实名认证的电子支付帐户,或办理内地的营业执照时,回乡证明显不如内地身份证适用度高,因此不少港人为取得营业执照而要借用内地僱员的身份证作为登记文件,严格来说并不合理,且容易衍生不少複杂问题。
大湾区是最佳试点
港人十分关注的问题还包括:若在内地居住超过183日,即须缴纳内地税项,因此是否可以豁免香港或内地的任一税款;在一、二线大城市中,购买一手住宅对非本地居民有诸多限制;个体工商户需经过外资审批才能参与特许经营 如此种种都在困扰到内地投资、工作或定居的港人。
以上这些问题,想要一蹴而就地解决,绝非易事。笔者其实在几个月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出,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某些省份和城市「先行先试」,对港人、港商实施国民待遇,而最佳试点便是在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推行。
听总理在记者会上透露的消息,显然中央也是属意把大湾区作为给予港澳居民国民待遇的试点。因此,特区政府在参与大湾区建设规划的时候,不妨就落实国民待遇方面尽量多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为港人和港商在内地发展拆墙鬆绑,这将有助香港在大湾区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下一篇::美元与油价齐升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