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停牌看公营医疗问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21日


杨汉群

2011年九龙医院纱布封喉事件,医委会裁定死者的主诊医生两项专业上行为不当成立,罚除牌6个月。事件引起医生组织反弹,也再次显示香港公营医疗结构性问题严重。


医生反弹可以理解

医委会指涉事医生黄卓义,巡房8次也未发现并阻止护士的错误做法,将病人的永久造口当作临时造口处理,遂作出除牌6个月的处罚。判决激起医生团体反弹,前线医生联盟发起网上联署,反对医委会裁决,一日内收集到约4700个签名,其中八成半是医生。联署认为,医委会的一连串裁决有怯于舆论,逐渐民粹化的倾向。又指裁决催生动辄诉讼和防御性医疗,对香港医疗生态有毁灭性的长远影响。联署又指医委会脱离现实,令医生承担超出能力範围的责任,亦侮辱护士的专业,非但无法推动改变危害病人的系统性问题,更变相为政府和医管局开脱,是本末倒置。

前线医生的不满和反弹,是可以理解的。近十多年来,公立医院医生工作量越来越大,一个医生处理数十病人、连做72小时甚至更长等等不合理现象,不但没有改善,甚至日益恶化。医生也是血肉之躯,如此长期劳役,不过劳死已是万幸,还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不犯错,简直是苛求。不幸的是,医生面对的是病人,入院的更多是重症者,诊疗期间即使是一个小小失误,都可能危及人命。一旦导致病人死亡,就会引起舆情鼎沸,承受巨大的指责和舆论压力,甚至面对长期审查和诉讼。就以这次涉事的黄卓义医生为例,作为公立医院医生,压力大、工时长不在话下,事件由发生到裁决,前后拖了7年,最终被停牌6个月,成为事业和人生的汙点,公众可有体谅他的困难和处境?其他前线医生见状,起而发声,实属人之常情。

须解决结构性问题

我们不是说医生犯错也不能惩处,问题是多年来医疗事故不断,到底是制度出错还是个别医生的专业失当或失德?如只是个别医生问题,经过了这幺多年、这幺多事故、这幺多责难,加上公众日益关注和更多舆论监察,医疗事故理应早受控制,不会像现在一样没完没了。很明显,事故不断,是政策和制度出了问题。

政府多年来积极推动医疗私营化、产业化,结果就是资源和政策向私营医疗倾斜。私营医疗在官方推动支持下,以更高的薪酬和更佳的工作环境,从公营医疗挖角,令公营医疗医护人手流失严重。愿意留在公营医疗体系继续服务市民的,就要面对更恶劣的工作环境、更长的工时、更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因而更易引起的医疗事故及相关后果。最终受害的,就是大多数无法承担昂贵私营医疗费用、必须依赖公营医疗治病救命的香港市民。现行的私营化、产业化医疗政策,根本上是对公营医疗系统和整体社会健康打毒针。重回公营为本的医疗政策,才是正道。

至于医管局,不少批评指其肥上瘦下,处事不公,早为前线医护所厌恶,多年来公众形象甚差,早成香港公营医疗的毒瘤。在这次医委会作出停牌裁决后,医管局仅表示医疗程序日趋复杂,公立医院须通过跨专业团队协作,为病人提供适切治疗,又说明白前线的关注,希望事件不会影响医患关系及病人服务。至于切实改善引起医疗事故的结构性问题(谁都知道医管局本身就是问题),医管局就只字不提。对于这次事件,医管局到现在,都只是发表毫无建设性的虚应官腔,怎不令前线医生气结?或者,要彻底改善香港的结构性医疗问题,真的要从改革医管局甚至取消医管局做起。

上一篇:美元与油价齐升的危机
下一篇:勿让土地「大辩论」失去焦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