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联中委、新社联副理事长、新界青联智库召集人、沙田区议员 李世荣
近日国家推出惠港措施,除了本港科研机构毋须伙拍内地研究所,可以直接申请内地科研经费,资金还可拨付跨境在港使用,以及可享有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表示,他重视两地科研合作上面对的问题,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指促进两地科技合作是「一国两制」应有之义。看来,香港科研发展当可迎来迟来的春天。
香港不乏创科人才和研发,不时会有新闻报道原来某某研发是出自香港的科研团队和大学。不过,鉴于香港的商业模式不重视创科投资,「搵钱」自有门路而对创科有「hi-tech揩」的忧虑,特区政府对创科的投入又相对较迟、较少,导致不少初创公司缺乏信心,当中不少科研成果还在「襁褓」之中便拱手让人,近水楼台的大湾区其他城市自然便可以坐享其成,让不少港人后悔莫及。因此,是次国家直接支援,虽然据悉在第一阶段的资金不会太多,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香港的科学家从此可以再多一条「水喉」,也可更直接参与到国家的科研计划之中。这种优惠,在芸芸众多国际城市中,惟独有国家作为后盾,且要肩负让「一国两制」有效落实重任的香港独有。
但在不少事情上,香港既不是输在国家的忽视,也不是输在自身能力,而偏偏是败在部分人对国家的偏见和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之下。在别有用心的反对派炒作之下,即使对香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只要是与内地相关的议题,便会无限上纲上线。就如创科局早前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海外及内地科研人才,部分盲目反对内地的反对派便大加炒作,冠冕堂皇地指出这会与本地人才构成竞争。理性地看,科研就是要互相取长补短才会更上层楼,海外、内地及香港的科学家可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但一些别有用心人士利用市民对部分议题的无知而将一些事情加以丑化,更有不少事例是成功製造恐慌让好事胎死腹中。所以,香港的科研发展成败,确实仍在于市民必须看穿这些政客的阴谋。
如果按反对派的立场而言,科研要成功,团队必须全是香港专才,又要全在香港自行研发,最后又要可成功将成果冠以香港製造的名堂。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把握机遇,让香港可以在「一国两制」的优势下,再创辉煌。
下一篇::民营快递国际化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