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税不如开地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6月11日


香港专业人士协会会长陈建强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过去几年,特区政府推出不少「辣招」,惟效果不如理想,楼价不跌反升,并创出连续25个月「破顶」的局面,开徵一手楼空置税已成定局,但新税项只增加房屋镕置成本,对于习惯高买高卖的市场氛围,恐会火上加油,「辣招」愈辣、升幅愈烈,殷为明鉴,还不明白开税不如开地这硬道理?

一手楼空置增幅大

根据官方资料,截至去年12月,整体私人住宅空置率为3.7%,涉及空置单位数目约4.3万,当中已落成但未出售的一手楼佔约9500个,是自2008年以来最高。而截至今年3月底,已落成但仍未出售的一手单位约9000个,较2017年初的8000伙增加12.5%,当中3000个早于2011年至2016年间落成。回看近年的数字,2015年落成未卖的新楼曾低至5000个,即近3年间,一手落成单位未售出的数量,足足增加80%。

有消息指出,政府打算针对一手楼出多招,以增加供应。考虑手段包括徵收物业空置税;在卖地合约加入条款,规限发展商要于单位落成后若干时间内卖出若干比例单位。至于具体细节仍须进一步研究。而增加卖地条款,因只须在合约列明,毋须经立法会审批,较为简单直接。如落实的话,政府会于将来卖出土地项目中推行,而已批出的土地项目则不适用。

囤的是地不是楼

其实,开徵空置税并非新鲜事物,外国早有先例,香港亦早于2010年时便已开始讨论研究,终因议题敏感和成效不彰而一再搁置。今天旧事重提,作为政治宣示,意义明确;但要遏抑楼价和炒风,实效会有多大,大家都应心里有数。当中的关注点共有4个:

第一,在数量上,从5000个增至9000个,比率是八成,但实数只约4000个,在扣除待批预售楼花同意书的新盘单位、已全幢转作长线收租,以及「难啃卖唔出」的货尾盘后,真正的「囤积居奇」单位有多少?不用半年就可消化。过往确曾有多个长时间待售的经典楼盘,但这都是个别的「都市传奇」。对发展商来说,要囤积的从不是一手楼而是地,整项政策有用,但方向似未完全对焦,而更重要的,涉及的发展商众多,每家需要承受的政经压力有限。

第二,在税率上,国际规例的1%,相对于近年的楼价升幅,「痕痕」也无力,即如「辣招」的重税,结果也是反推楼价「三级跳」。毕竟,只要楼价续升的市场预期不变,再多的需求管理财税手段,只会激化高买高卖、高卖更高买的恶性循环。试看,外国的空置税有用吗?香港还要不要市场规律?

第三,在政策上,囤积居奇从来都是政治术语,但在市场法则下,不卖、暂未卖或卖不出,都属囤积居奇炒卖而应受罚吗?有何标準规範?单位已卖不出,还要缴付空置税,公道吗?当然,政府可以将新楼单位当作战略管制物资,规定限时限量限价出清,确保做到0%空置,但公屋也做不到,却要私楼去履承?更重要的是,在推出空置税时,会否设立救赎机制,由政府「理性包底」,避免由发展商独力承责?

第四,在供求上,增地无方加以公然承认缺地1200公顷,住房用地不增,楼价怎会不升?怎不倒逼準买家赶快入市?

上一篇:香港创科发展要有方向
下一篇:海南借鑒深圳前景可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