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社研究员 文武
政府正研究徵收一手物业空置税,引起较大的争议。一手物业空置税对压抑楼价能起的作用有限,但政府透过徵税,藉以表明压抑楼价过度飙升的信息却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徵收空置税最多产生一点心理作用,真正压抑楼价过高,可效法内地的「限购令」,限制外地购买需求,打击炒家。
希望透过徵收一手物业空置税,防止发展商囤积居奇,抬升楼价,是政府提出徵税的主要理由,但这种理由的反对意见很多,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政府徵收的空置税,只佔楼价的1.5%左右,而按过去一段时间楼价升值率来计算,囤积一手楼令发展商可以获取的利益,仍然远高于空置税,因此,空置税无法起到作用。相反,因空置税而增加的成本,很大机会还会落到买家身上,不但无法压抑楼价,反而增添了市民置业的成本。
徵税作用有限
根据运房局资料,截至今年3月底,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一手楼单位有约9000个,其中有近2000个单位早于2011年至2015年落成,另有5000个单位于2017年落成。这一数据是政府推出空置税的依据之一,按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说法,9000个空置的一手楼单位,相较于每年18000伙新供应目标,空置数字算较多,政府有必要出手徵税。但是,地产商方面对这一数据提出怀疑,地产建设商会执行主席梁志坚表示,市场一手楼空置率多年来维持3.7%,因为发展商需要预留时间装修,真正空置的一手楼单位只有3000至4000个,远低于政府估算的9000个。亦有多位反对徵税的意见,引用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近年私人住宅空置率低企,由2012年的4.3%,一直下降至去年的3.8%。据此认为,政府此时提出徵收空置税的理据并不充分。
此外,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亦多次提及,有发展商采用「招标」方式出售一手楼,令楼价透明度大减,更被指为楼市「抬价」。他更举例指,最近有住宅项目在300多个单位中,只将2个单位招标,而推出空置税,也是作为打击这类不规範销售手法的措施。
平情而论,少数发展商用不规範的手法售楼,令楼价人为地提升,这确实是政府必须重视,必须出手干预的事件。但是,处置这类不规範的销售手法,应该以更直接有效的措施,比如,直接禁止这些行为,或对这些行为处以严罚,似乎会更为有效,用徵收空置税的措施,则似乎有些本末倒置,而且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因为如果这类不规範的销售手法,令少数发展商收得的利益仍高于空置税的话,那幺空置税并不能阻止这些行为,反而可能令他们为了弥补空置税增加的成本,采取更恶劣的手法售楼。
借鑒「限购令」控需求
香港楼价不断升高,早已偏离了市民可以负担的水平,今年首4个月累计上升7%,整体楼价较1997年高位高出117%。楼价不断升高,这是目前影响香港民生的最主要因素,政府确实有必要出手干预,采取有效的措施压抑楼市的畸形发展。过去,政府曾推出「双辣招」,包括提高税阶并延长额外印花税(SSD)的适用期、推出针对非香港永久居民的买家印花税(BSD),希望从需求面入手,抑制楼价上升。但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对于压抑需求的作用有限,「双辣招」推出后,楼价不跌反升,而对于有换楼需求的市民而言,却增添了许多麻烦。
现在,政府又拟推出空置税压抑楼价,目前香港楼价不正常地飙升,主因并不是发展商囤积居奇、抬高楼价,虽然也存在这种情况,但徵收空置税也看不到能起多大作用,反而会令人担心,空置税相反让有置业需求的买家可能又要雪上加霜,平白地增添多一重负担。但政府又急于推出,笔者相信其主要的作用应是政府藉此释放出压抑楼价的政治姿态,也算是一种「出口术」的方式,视之为压抑楼价的虚招,起一点心理作用罢了。
如果政府真的下决心压抑楼价,办法也有很多,目前楼价过高主要原因仍然是需求过高,供应不足,压抑需求应是主要方法之一。过去几年,内地许多大城市楼价升得过高,政府推出「限购令」,香港政府可否借鉴一下,限制外来的购买需求以及炒家的购买需求,这可能是解决香港楼市的有效办法。
下一篇::香港创科应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