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八骏
在2015年反对派扼杀了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和2020年普选产生立法会全部议员的机会后,社会各界要求聚焦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是一条路线。但是,「泛民主派」被「本土激进分离势力」牵着鼻子、整个反对派欲把香港引向同国家决裂的死胡同,这是另一条路线。两条路线对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香港政治的主轴。
拒中抗共注定失败
「泛民主派」如果拥有懂得审时度势的领导层,是可以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区隔的,但是,他们没有那样的政治领袖。「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更是一群一味走极端的政治初哥,只知莽撞,结局完全可以预料。梁颂恆、游蕙祯先丧失立法会议员资格,又因冲击立法会而被判刑,下场既可悲亦可怜,当为其他「勇武者」戒。
「拒中抗共」路线是注定失败的。香港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何况全球局势愈益动蕩,在日益纷纭甚至混乱的世界,香港唯有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然而,社会各界固然要求聚焦经济和民生,却不等于香港大多数居民、尤其精英们都明白香港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尚需要清晰的思想指引。另一方面,长期积累并不断恶化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在社会各界中形成阶级分野和对立,干扰着经济和民生。概言之,聚焦经济民生这一条路线,既需要思想指引,也需要缓和阶级对立。
当前,香港相当一部分人,抽象承认香港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但是,在具体事务上,坚持「井水不犯河水」或者要求「井水不犯河水」。这是缺乏正确思想指引之必然。这方面问题,眼下主要反映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制订上,今后则将妨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些人的脑海裏,「深圳河」依然是不可不守的「边界」。这样的观念如果不加以调整,那幺,香港同大湾区其他10城的关係将是若即若离。果如此,则香港难免「边缘化」,不是被边缘化,而是自我边缘化。
应积极融入大湾区
在政治上,爱国爱港阵营与「拒中抗共」政治势力的较量和阶级对立,是既区别又交叉。反对派大体站在弱势群体一边。不少居民尤其青年身处弱势而支持反对派。4月13日,《明报》刊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邓键一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锺晓烽的《「港独派」青年的政治情绪及对未来的看法》,以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港独』作为一种政治认同,背后其实是不同社会态度(例如对未来十分悲观)及情绪(例如对政治状况感到强烈愤怒)的複合体。」政府必须果断处理阶级对立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同时,努力加以调和。否则,阶级对立恶化给激进反对派以可趁之机。
明白上述态势就容易理解,为什幺聚焦经济民生的愿望多于实效。香港不能再在「深圳河」前踌躇不前。
请看6月3日同一天公布的两则消息。
海南省决定海口市新设江东新区,作为中国(海南)自贸区的集中展示区,重点做好「四个打造」:打造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打造彰显中国文化海南特色的靓丽名片;打造城乡一体和谐共生的中国示範;打造全球领先的生态CBD。争取「两年出形象、三年出功能、七年基本成型」。海口市新设东江新区,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央决定海南全岛办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而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足两个月。
长江三角洲一市(上海)三省(江苏、浙江、安徽)一体化扎实推进,沪宁杭合等26城集结成群,一体化参与全球竞争。目前,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人,经济总量达19.5万亿元(人民币),佔全国GDP近四分之一,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香港继续踌躇等于自己倒退。香港两条路线对垒的出路,只能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做大做强经济才能缓解阶级对立。
下一篇::不信任动议失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