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策力度还可加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7月06日

房策力度还可加大

港府推出新措治理楼市。

学研社研究员 文武

新届政府上任一周年之际,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周五主持房屋新措施发布会,推出六项新政策,包括修订资助出售房屋定价政策、推出「港人首次置业」先导项目、成立专责小组协助推行过渡性房屋等优化置业阶梯措施。新推出的六项政策核心是政府扩大对市民置业的资助,但不触及压抑楼价的内容,「房子是用来住的」,政府资助市民置业安居方向正确,但力度仍嫌弱,对解决住屋难仍然有很大差距。

居屋价必须与市价脱

林郑的房策六招,重点是居屋定价大幅下调这一招,主要是因应目前对市民来说已高不可攀的楼价作出政策回应,将居屋的定价由原来的市值七折,下调至五二折,新居屋启朗苑、凯乐苑、裕泰苑,市价约每平方呎12401元,如按照七折计算,售价在159万至630万之间,新的定价将下调至118万至468万之间。

政府增加对资助房屋的资助,将居屋的定价大幅下调,对于有机会购买这批居屋的幸运儿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仍然不能说是解决了市民居住困难的问题,630万对有居住需要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难道468万就不是沉重的负担吗?政府这一招,虽然大幅下调居屋的折扣率,但并没有改变居屋与市值挂,随市场价格波动的本质。如果私人楼价进一步飙升,居屋售价仍然将随之上涨,五二折政策效用将会被抵消。

若从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政府应营造两个市场,一个是自由买卖的私楼市场,这个市场的楼宇,不仅让市民居住,同时也是投资的工具,可以寻求资本的增值;另一个是政府资助的房屋市场,这个市场的房屋主要由政府提供,主要为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是用来住的,定价由政府决定,并不跟随市场价格波动,购买这类房屋的市民,买卖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透过房屋买卖投机,这样,居屋的定价就不存在市值多少折的问题,而是政府应如何公平地分配资源的问题。

其次,纾缓市民安居乐业困难,供应量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不论居屋价格多低,如果供应量不足,仍然只能让一部分人受益,甚至只是一小部分人受益。举例来说,新一期的居屋共有4431伙,分别位于启德启朗苑、长沙湾凯乐苑及东涌裕泰苑,即使按七折定价,申请者也多达15.2万之巨,现在政府出新招,将定价大幅下调,并且有可能重新接受申请,估计递表申请的人数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届时只能出现争崩头的情况,对于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多大作用。

供应量才最关键

政府显然是看清了这个问题,所以,余下的五招,其实都是为了促进供应量而来,「港人首次置业」先导项目可供应450个首置单位,改拨9幅私楼地建公营房屋可建约10600单位,运房局成立专责小组兴建过渡房屋可以增加安置等上楼的居民,徵收一手楼空置税和修改预售楼花同意方案,则可以促使私人发展商加速售楼。

这五招之中,又以改拨私楼地为公营房屋用地最引人注目,这触及了公私营房屋的比例会否发生变化的问题,若从解决香港市民面对的置业难、居住难的角度看,应该大幅增加政府资助房屋的数量,因为目前资助房屋的需求和供应严重失衡,政府有必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资助房屋的供应数量,这才能保障民生,促使社会稳定。大量增加公营资助房屋数量,需要有较多的土地,政府一时间恐怕难以找到足够的土地供应,所以最快的办法就是将原本用于兴建私楼的土地,改为资助房屋用地。但9幅地可建约1万个单位,距离15万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至于私楼方面的两项措施,包括向空置一手私人住宅徵收额外差饷,及修改楼花同意方案,意在促使发展商尽快售楼,但相信对私人楼宇市场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林郑最新推出的房策六招基本上是朝这个方向去做的,但是力度仍较弱,而且尚未触及目前房屋市场严重扭曲的根本问题。毕竟房屋问题盘根错节,十分複杂,政府也不能急于求成,林郑新六招成效如何,有待观察,并可逐步调整政策。

上一篇:港数码竞争力须急起直追
下一篇:青年发展牵动习主席的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