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赢经贸战 先赢科技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7月23日

文 | 凌昆

在中美贸战深化发展之际,如何应对及打赢这场决战已成了中国首要研讨的课题,更须上下一心找出科学高效的致胜之道,从而保障民族复兴大业取得成功。

中国应战除了报复还击外,还要在以下三大方面有所作为:一、减低直接冲击。协助直接受影响的企业单位渡过难关或进行关停併转,有关人员转业转工,有关行业找寻替代入口供给或出口市场。二、减低间接冲击。这些冲击将扩散至全国影响全民,其源头是上述国内受直接冲击部门或国际市场受冲击后衍生的内源外源震蕩,如IMF已估计贸战可为全球带来5000亿美元的损失。为应对间接冲击,中国必须在至少两方面大有作为,一是要有新招稳定宏观经济,特别是要补充内需的不足。二是要严控金融,防範出现类似金融海啸及国内违约潮等外内源震蕩。三、把压力变动力加快经济质素提升,从而收获「贸战红利」。这乃长远策略及固本培元的根治型对策,应与前两项短中期应变策略并行互为补充。

改革科研管理机制

为加快经济提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在这方面最近中央及时地推出的有关战略尤为值得注意,对此应全面深入理解并希望能尽快落实。在之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就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作了重要讲话,列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方向,及时地引导了这方面的发展。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讲话指出了几方面的政策力点: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重大项目的审批及组织实施方式,科研成绩考核及奖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选拔及资金投入机制,和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等领域。二、加强科技领导干部培养及管理能力。三、加强一些科技创新领域建设,包括软硬基建、科技资源库,尖端科学仪器製造企业等。四、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以便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以上各项都是针对当前中国科技研发领域问题对症下药,显示中央对相关情况有深切了解,并力图找出治理方法。所提出的具体指引如改变政府职能,给予科研单位及人员更多自主权,选好用好领军人物及拔尖人才和培育科技领域干部等,都是有的放矢的措施。中国已有许多支持及资助科研重大项目及相关产业的计划,财力物力投入不少。此外,由于人口基数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了首席人才供给大国。再加上经济及产业实力日强,若能善加利用和充分开发潜力,中国不单可成为科技先进强国,还可成为超级科技大国,前景十分亮丽。从目前情况看,关键不在于投入元素(如资金人才等)不足,而在于利用效率:资金能用到真正需要之处,人才得到足够培养运用。因此,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乃推动创新政策的重中之重。如当局应考虑设立伯乐奖,对单位或干部能在培养、推介、引进及用好人才等方面有重要贡献者予以奖励,社会组织或人士亦同样。还应设置类似奖项给予促成取得科研成果或其商业化的单位及人士。这样才可更充分利用科技及科研资源。

美国深感威胁

对科技资料库的建设亦应予高度重视。除列入供给清单以涵盖科研单位及人才、资金源之外,还应有短板库列出来有自主或引进技术而高度依赖入口的科技领域,并据此招揽有意填补短板的单位或人才,按情况给予适当支持。这种资料库也可更客观地衡量中国科技落后的总体情况、结构及具体领域,有助设计针对性解决方案。

从长远看,要打赢经贸战及巩固其成果,必须赢科技战。另方面,也必须看到在短板外,中国科技正迅速提升,且动力十足,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商业化、产学研一体化、企业投入和引入国际创新资源等各方面,或处重要转折点,或处起飞前夜,或有了可喜的起步,因此过去几年的「科技井喷」或许只是前菜。我们的自信还来自美国,这次挑起贸战正因真正地深感威胁。出前菜便如此,到出主菜时他们怎办?

上一篇:货柜组合屋助解租房之困
下一篇:紫荆花开又一载 涉港外交创新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