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社研究员 文武
香港青年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20%受访香港青年表明无意生育,表明不生育的受访者,七成人的原因是养育儿女开支庞大,近五成半人认为是房屋问题。香港出生率偏低已经成为影响香港未来发展的社会问题,社会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往往倾向于要求政府提供生育津贴等利益,以增加生育诱因,但笔者认为,提高生育率,不应只靠利相诱,而应从巩固家庭价值入手。
养育儿女负担沉重
生育率低不是香港独有的问题,今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面对生育率低的问题,邻近香港的日本、新加坡、台湾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地过去是担心人口增加过速,施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也出现生育率低的问题。
生育率低与结婚年龄推迟,以及不结婚的人口增加,有直接关係。数据显示,香港女性初婚年龄中位数,1981年时是23.9岁,到2017年提升至29.6岁。按女性的生育年龄,以30岁之前较佳,年过35岁生育能力就加速下降。结婚年龄中位数接近30岁,婚后女性想要生育或多生育,其实已经不太容易。此外,香港的年轻人中,选择不结婚的数字也在上升,数据显示,2017年的25岁以上从未结婚人口有120.3万人,较2016年微增6100人。
结婚年龄推迟及单身人士增加是现代大都市的普遍现象,教育普及并提升后,一般人22岁大学毕业,如果再进修几年,随时二十五六岁才离开校园投入社会工作。今日的香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10年内要累积足够的经济能力,预备好建立家庭,并不十分容易。
结婚之后也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负担起生儿育女的重担,生了孩子就有养育的责任,而今日香港,养育一名子女要花多少钱?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几年前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31年香港中产人士生儿育女,由零岁养到取得学士学位,或需550万港元,加上通胀增幅,成本将升至860万元。这还没有计算因为家庭人口增加,而需要用于解决居住问题的开支费用,如果把这两项加在一起,对于一个年轻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所以,青协的调查指出,不愿生育的受访者中,七成人的原因是养育子女开支庞大,近五成半人认为是房屋问题,此言不虚。
应从建立家庭价值入手
如何解决生育率低的问题呢?社会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往往要往福利方面去想,比如,设立生育津贴、增加资助幼儿服务名额及设立有薪育儿假等,认为这些有助于吸引年轻夫妇增加生育,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纯粹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生儿育女的问题,那幺生儿育女应该都是赔本的吧?设立生育津贴,政府能给多少津贴?3万还是5万?而这笔津贴比之800多万的育儿费用又如何?什幺人会因为有了3万或5万元的育儿津贴,就想生儿育女?有薪的育儿假也一样,这些措施只能令原本就想生育的家庭,稍微减轻一点生活压力,说到增加生育率,恐怕就不太可能了。过去几年,政府也推出了男士侍产假,增加抚育子女免税额之类的措施,但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推出后,香港的生育率并没有转为升高,反而仍在不断下降。
养育子女的负担重,市民居住困难,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并不等于说这些问题解决了,香港的生育率就会立刻大幅度升高。欧洲一些国家,政府负担了大部分的育儿开支,但他们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生育水平,香港社会的情况可能也类似。香港社会中,富裕的家庭没有生活负担过重、居住过于挤迫的问题,但也不见得这些家庭的子女比一般家庭多,同样,一些生活贫困的家庭,包括居住在劏房的家庭,仍然愿意生儿育女。
所以,笔者认为,鼓励生育不应只从利的角度去考虑,更不应以利益去引诱生育。生育本来是人的天性,父母养儿育女也从来不计回报,不怕承担责任。传统中国社会,重视家庭和宗族制度,传宗接代是家庭的第一要务,不论贫与富,都希望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方式和许多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家庭价值变淡,越来越多人选择不结婚、不生育,这并不完全是基于经济或利益上的考虑。
生育率低为香港未来带来不少问题,政府希望鼓励提高生育率,但仅靠提供福利是行不通的,应该多从家庭价值的建立和巩固着手,让市民重视家庭,渴望生育,这才是治本之道。
下一篇::取消就业证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