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青联智库召集人、沙田区议员 李世荣
大湾区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坊间的讨论也日趋热烈。至今,不少人的感觉是大湾区概念虽好,但区内各地之间,特别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港澳地区未能与内地各市接轨之处极多。
举个例子,不少内地的网上便民服务,将没有内地户籍的港人摒弃于外。近日有朋友向笔者推介一个「余额理财」赚取利息的产品,笔者作为港人便难以参与其中。亦有朋友指,居住证未推出前,港人到内地银行开户也日趋困难。大湾区的真正兴旺,一些便民措施能否「互联互通」其实事关重大。就此,笔者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纵使在政策及法律上的互通仍然难以一蹴而就,但政府应在较易处理的範畴上先下工夫,让更多的便民利商措施可以先行落实,发挥协同效应,相信亦可作为其他重要实践的借镜。
比如说,现时政府容许长者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医疗券的指定服务,服务推出后,使用情况远超预期,证明大湾区内港人有使用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证明有关服务切实可行。另外,现时也有不少香港保险公司与内地医院成功合作的例子。笔者认为,以上种种,均是实践大湾区内便民措施的重要成功例证。特区政府理应参照这些经验,积极研究全面容许长者可在大湾区内所有港资医院使用医疗券,甚或是研究扩展至更多内地医院,让香港长者在内地的生活更为便利,这也是港人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一步。
对笔者而言,上述的成功经验,更应视为一种值得参考的大湾区合作新模式,如大湾区内的各级政府可尝试在其他範畴作出研究,推出更多可让区内民众共同参与的措施,相信必定可以有利区内互动发展,便利区内民众,让大湾区的发展可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下一篇::守护法治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