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单车」在香港出现仅约一年时间,已有五间公司在争夺市场。惟好景不常,最先在港「抢滩」的Gobee.bike公司,上月宣布结业,据称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单车维修开支令营运困难,入不敷支。
Gobee.bike结业可说有迹可寻,该公司去年年底进军法国市场,期间却经历多宗盗窃和破坏行为,最终只经营了约一个季度,于今年2月即匆匆退场。Gobee.bike当时表示,在法国共有1000辆单车被盗,近3400辆遭毁坏,有近6500辆需要维修。其实,Gobee.bike的「共享单车」在香港遭遇亦差不多,有不少单车被毁坏,甚至被扔落河。
无独有偶的是,新加坡三家经营「共享单车」的公司,最近也于一个月内先后关门。三家公司不约而同把结业理由推卸到当地政府身上,指由于政府将要规定经营「共享单车」必须申领营运牌照,条件严苛。不过,据当地传媒分析,关键还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相关业者又缺乏融资能力,加上管理不善,以致「烧银纸比赚钱快」,最终难免无以为继。
失控成灾 新城市病

「共享单车」最初是在内地兴起,并与「高铁」、「支付宝」和「网购」同被誉为中国的现代四大发明。其中「高铁」、「支付宝」及「网购」,对提升人民生活质素的效应有目共睹,同时亦成功走出国门,通往国际。但「共享单车」发展到今天,却是毁誉参半,不仅在香港和新加坡「滑铁卢」,就算在内地,也有不少失败例子。何故如此,值得探讨。
「共享单车」的概念本来良好,若能有效管理,可以大大方便「最后一公里」的接驳出行,不会污染空气,环保又便民。可是,不少地方由于环境的配套设施缺乏,治理方面亦未能配合,加上行业无序发展、企业过度投放,以致出现大量「共享单车」乱泊乱放、失控成灾的现象,成为新的「城市病」。
以广州为例,月前曾开展一轮闲置废旧「共享单车」清理行动,结果一天之内便有9000多辆废旧闲置「共享单车」被清理,原本提倡单车代步是鼓励环保,反而变成一种资源浪费。据称内地不少城市都出现类似的情况,网上流传一张又一张的「单车坟」图片,幅幅都触目惊心。
单车代步 已非必需

相信很多人仍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曾是世界第一的单车大国,皆因当时全国汽车寥寥可数,公共交通工具缺乏,不论城市或农村,家家户户都以单车代步。以中国人口之多,单车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初期,家中如有一辆「凤凰牌」单车,已经相当「巴闭」。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内地城乡的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方便了人们出行,马路上的单车数量便迅速减少,当中并无政府强制,而是属于自然淘汰。
香港情况也差不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单车没内地那幺普及,但仍有不少学生是骑单车返学的,到有了地铁之后,加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在马路上便越来越少见到单车,只有假日在沙田、大埔或一些有单车径的地方,才见到较多单车穿梭,且多是用以休闲娱乐的。
笔者想说明的是,单车作为交通工具,逐渐被公共运输系统取代,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当然,笔者并非认为单车该当绝迹,只是觉得单车的功能已有所改变,不再是人们日常代步的必需品,而是转为主要用来竞技或消闲的运动工具,若想单车再次成为人们主要代步的交通工具,那其实是一种倒退。尤其香港公共交通之便利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单车代步的需求有多大,相信大家心中有数。若然市场需求有限,「共享单车」确是难以立足。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下一篇::【财经观察】局势严峻 警惕空前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