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昆
日前大马新任总理马哈蒂尔访华,一方面欢迎中企前往投资,另方面却取消了逾200亿美元的中资项目,情况颇为複杂,当中涉及的基本性问题对中国开放及「一带一路」建设有普遍性意义,值得作更深入探讨。
小心应对大马未来变局
取消的项目是马来半岛东岸铁路及油气供给等设施,马方指问题主要是负债过高、经济效益成疑,须暂予搁置,并称已获中方理解。实际上这是受马国内政拖累,大选后政坛变天,马哈蒂尔由前总理转为领导反对阵营胜选,令发展政策出现了变化。中方反应正面,认为合作中出现一些分歧可以处理,关键是要维持长远的战略性合作大局。马方则表示希望继续深化合作吸引中资,并支持「一带一路」计划。
中方採取从长远及大局看问题的做法恰当,不能因一时问题及个别事件搞乱大形势。何况回顾历史,马哈蒂尔对中国开放初期「走出去」取得成功贡献巨大,他促成了中国、东盟的紧密合作,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国际关係提供了踏脚石及示範作用,相信今后马哈蒂尔还会再扮演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角色。事件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应有积极影响:这凸显了中国一直提倡的共商共建和由协商解决分歧等原则,在国际关係上不会以大压小实行霸权主义。大马要发展经济特别是改善基建离不开中国,中国在落实开放政策时要有自信和耐心,并戒骄戒躁。
中国还须做好善后工作:一是要坚持依法按合约索偿,以免中企蒙受损失。二是要提醒中企注意大马的政治风险。反对阵营上台执政要面临不少问题,如马哈蒂尔年事已高,料做不完一届任期便要退位。且反对阵营内党派分立,今后施政时将令分歧渐显而有损稳定。看来未来两三年政局变数颇多,必须小心应对。
「一带一路」方向正确
类似取消项目事件并非首次,之前在其他地方也曾出现。数年前当前墨西哥总统确定由中企建铁路后却因内政斗争取消。即使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营权,也曾经过一段波折才落到中企手上。
搞开放「走出去」便要面对各类国际投资风险,特别是外国政府更替、政策转变或由社会、地方问题等带来的政治风险。墨西哥及大马事件乃典型案例。这也不是中企独有的问题,其他国家企业即使是财雄势大的跨国企业同样要面对。例如最近美国制裁伊朗便令不少欧美企业受影响,法国企业所拥有的油气田股权或要被迫转让,而中企可能得机获益。显然,中企「走出去」必须对此类及其他风险有深入认识及充分估计。
有些人藉此质疑「一带一路」的可行性,认为至少在某些地区风险太高而难以实行。此乃错误观点;如上所述,要「走出去」便要直面风险,而「一带一路」反有助减低风险,原因是中外政府有协议及默契可作出特别安排,在双方发展战略对接下有助项目落实。若以产业园形式布置项目并作出基建投资配合,更可改善营运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也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西方攻击「一带一路」及中国开放政策时,每以经济威吓(economic coercion)和债务陷阱(debt trap)等为理据。前者指中国以经济实力及利益来达致政治目的或损害当地价值观及发展模式,但大马事件已通过事实反驳了此点。后者则是指中企项目会令当地债负上升至过高水平,大马取消项目的主要理由之一正是怕过多增加债负。今后中企出外必须更审慎地评估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的承债能力,这样也可提升中企的防险及维权空间。
此外,国家应就各国的政治风险作出评级以供企业参考和指引「一带一路」落实。以东盟为例,马来西亚及越南暂时风险较高,特别是后者近期曾发生多起动乱事件包括反华示威。泰国及缅甸形势似有好转,中缅合作稍见回温,但少数民族地区仍多动蕩。老挝及柬埔寨情况较好,故中国应加快中老柬经济走廊建设,以作为融合示範。
总之,「一带一路」方向正确,前景亮丽,但具体实施政策须经常检讨,顺势微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