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供港食物稳定安全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9月16日


保障供港食物稳定安全

资料图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陈肇始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我藉此机会与大家回顾国家多年来在保障供应香港食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方面的工作、简介特区政府保障食物安全的措施,以及展望香港未来如何继续深化与内地在食物安全事宜的联繫和合作。

供港鲜活食品量足质优

香港的渔农及畜牧业规模较小,内地是本港农副产品,特别是鲜活食品的主要来源地。早于50多年前,当时国家尚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国家已努力为香港提供量足质优的鲜活食品。国家改革开放后,随国内经济、科技、交通网络以及物流业高速发展,供港农副产品的种类、数量以及品质都不断提升。目前内地每年供港蔬菜约90万吨、水果约50万吨、活畜约150万头、肉类约15万吨、水产品约30万吨,产品品种接近300种,为香港提供了多元化的食物。

除保障输港粮食稳定供应外,国家在保障供港食物安全方面亦做了大量工作。内地供港的禽畜、禽蛋、活生水产和蔬果均来自注册供港养殖场和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并由内地当局从农场到关口全程监管。

两地食安事宜合作紧密

在香港,特区政府一直採取世界卫生组织「从农场到餐桌」的策略,在食物供应链不同环节进行监察及管控。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每年会到内地供港养殖场、种植基地和加工厂,以及有出口食品到本港的经济体的食物生产农场及食物加工厂进行巡查。

食安中心适时更新本港的食物安全标準。此外,食安中心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分别从进口、批发和零售层面抽取从各地(包括内地)进口本港的食物样本,进行化学、微生物和辐射检验,以确保在香港出售的食物符合法例要求及适宜供人食用。食安中心每年抽取及检测约65000个食物样本(有关数字并不包括食安中心就进口本港的日本食品进行的辐射检测),检测的整体合格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2017年的整体合格率为99.8%。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就食物安全事宜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係,例如透过粤港、深港、泛珠、沪港、京港及闽港合作会议,以及香港、澳门、广东、深圳、珠海五地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与食品安全控制会议,加强技术及操作层面的交流及协作,合作範畴包括就食安标準交换意见、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食安事故通报、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应急处置以及人才培养合作。

此外,过去十多年,香港和内地当局建立了严格的禽流感监测和防控措施。除了在活家禽供应链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及保持卫生的措施外,本港养鸡场亦于今年初引入由内地研发的新二价疫苗,以提高鸡只对抗H5及H7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香港爆发禽流感后,本地没有再出现人类感染H5或H7禽流感病毒的个案,足以证明我们的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禽流感的风险。

食物及卫生局与食安中心会继续努力,在保障内地供港食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方面,与内地紧密合作,并积极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为国家和香港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陈肇始于曼彻斯特大学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教育硕士及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并于香港大学完成博士生学业。其后她专注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的工作,不但获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颁授院士(荣誉)资格,也是香港首位获颁美国护理学院院士荣衔的护士。2005年获香港大学颁发学院教学奖章,并于2009年荣获杰出教学奖。2012年获委任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一职,2017年起担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上一篇:大学迎新营不能再沉沦
下一篇:百年大变:大风险与大机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