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11月26日

早前回科大参加了香港作家联会30周年的文学讲座活动,逾60位全球华人文学圈的重量级嘉宾聚集一堂,与会演讲的作家更是「大神级别」人物:舒婷、郑愁予、铁凝、张晓风、施叔青、李昂、原甸等。在一所以理工科见强的科大校园裏,居然会有如此盛大的文学讲座;在商业化、金融化的香港,居然会吸引如此多着名作家、学者、评论家推动文学的研究与传承!不用惊讶,香港文学的繁荣与丰茂,只是被金融与商业的风光盖住罢了。

港乃文学大熔炉

许多人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他们只看到香港商业化的一面,却没深入发现香港文化的一面,也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城市的历史。香港从来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片绿洲,曾经是、现在是,当然希望将来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讲过,自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到访香港,「文化沙漠」的比喻简直令他难以置信,香港各式各样饮食、电影和歌曲文学等,都令人讚叹不已,绝对配得上「文化绿洲」美誉。

在香港这片文化绿洲中,文学绝对是其中最重要且繁衍生长的一支,数一数这个城市曾培养过、滋养过的作家:有金庸、刘以鬯;有张爱玲开启了她的创作黄金年代,在香港写作了《秧歌》、《赤地之恋》,她的作品也以香港为背景,比如着名的《倾城之恋》、《重访边城》;还有施叔青在港生活的十几年创作《香港三部曲》,龙应台在港9年创作了《面对大海的时候》、《思索香港》、《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还有本土作家西西等 试问这些作家、这些作品哪一个不是现当代文学中赫赫有名?香港在中国文学乃至整个华语文学中绝对是不可缺失的。

这个东西文化交汇中心、中转站的独特位置让它拥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文学丰富性与多样性。在这裏不仅可以见到香港与内地的作家,还可以见到台湾乃至海外华人作家;不仅可以研究中国文学、香港文学,还可以研究台湾文学、海外汉学。香港是个文学大熔炉,更是中国文学和华人文学与世界相连的重要桥樑。

官方须参与推动文学

在香港,文学从不缺失,从未中断,但怕的是逐渐被遗忘、被没落。香港作家联会30年来一直都是一个民间组织,香港至今没有一座正式的文学馆,许多学者和作家曾向港府倡议在西九文化区增设一座香港文学馆,至今没有消息回应,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文学的地位和处境可谓十分艰难和边缘化,到底是太过注重金融商业,而轻视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但任何一个值得世界尊敬、喜爱,想要永远被记住的城市都不可能只靠经济数据的耀眼、摩天大楼的宏伟,它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风俗文化底蕴。正如你去北京,就会想去看故宫、去逛胡同,会想起老舍笔下《北京的秋天》;去伦敦,你就会去瞻仰大英博物馆、圣保罗教堂,会想起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我们来香港会去看什幺呢?又会想起哪位作家笔下的香港呢?

香港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香港文学更拥有辉煌的历史和重要地位,不应被遗忘、也不该被轻视。借用《龙应台的香港笔记》中的话语:当世界看见的香港,不只是千篇一律的酒店和商厦,不只是冰冷淡漠的建筑,如果世界还看得见香港的「人」 快乐的、悲伤的,泡茶的吃饭的、散步的追风筝的,愤怒的示威的、激动落泪的、彼此打气互相鼓励的香港的常民生活,也就是一个有生活内涵、有人的性格的城市,那才真的是「世界级」的「香港精神」吧?而这样的「香港精神」需要文学与文化来诠释和传承,香港这片文学绿洲值得被呵护和延续,不能只靠民间和学者的力量,更需要官方的参与和推动。

赵汝林

原标题:延续香港文学绿洲

上一篇:港府遏黄牛党下狠手
下一篇:青年创业需要支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