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策须富前瞻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12月09日

土地政策须富前瞻性


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 何泺生

早前38位经济学者联署了一份声明,对特区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屿」填海造地计划表示支持,笔者是联署人之一。我们对计划的支持,被一些人批评为盲撑。但想来想去,我无法明白为何有人能对香港可供发展的土地严重短缺的事实视若无睹。本港地价飙升,并不限于住宅用地,住宅以外包括工商业用地的地价、物业价格和租金指数的升幅其实更惊人。有人说价格飙升并非因整体供应短缺,而是因为分配不均。但是分配不均不会造成人均面积狭小。事实上,香港已发展的土地相对于人口实在少。土地短缺早已造成实质的经济和民生的伤害。

觅地须多管齐下

不少人因为爱护大自然、爱护海洋,无法接受海洋生态一再被破坏,把一片海洋填为陆地就是一片海洋消失掉。中文大学伍美琴教授提出:香港尚未规划的土地面积为96.8平方公里(9680公顷)。如果能取而用之不是更好?

问题是:填海造地需时,我们不是随时可把海洋变成土地。我们因此不可能待用毕其他能用的地才去手计划填海造地。土地供应政策要有前瞻视角。我们固然要多管齐下,棕地农地绿化带乃至私人游乐场地,都可考虑。任何土地,若改变用途/状态,带来的社会效益比社会代价大就应作相应改变。但9680公顷土地的位置和发展潜力不尽相同,其中肯定有根本不适合作发展的。而建议中的1700公顷造地则都是优质的土地。有了这土地储备,除长远可提供作住宅、工业、商业,或社区设施用地外,在中短期亦会发挥增加政府议价能力的作用,让政府更易觅地。

发展经济可促进环保

至于可持续发展和保育方面,我们当然有责任兼顾。把一片陆海洋变成一片地虽然不可逆转,但填海若止于一个水平,仍属可持续。首先,香港人口不会持续上升,而是会于2043年左右达8.22百万见顶回落。我们不用持续增加填海的面积,而且,随经济发展得更好,我们将有更多资源投放于保育工作和环保。君不见维港渡海泳经40年中断后于2017年恢复?这要归功于环保建设,港人才能享受到水质比前大为改善的好处。但若没有经济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其实,1700公顷的新增土地,相对于本港开埠以来共填的约6600公顷的土地并不多,比新加坡自60年代迄今共填的14000公顷或计划中的今天至2030年再多填的4600公顷,就更是微不足道。大家不禁要问:为什幺新加坡要造那幺多土地?其实答案已写在墙上:就是前瞻式思维。

声明称填海计划是上佳的社会投资,笔者当然同意。由于方案能疏导其他地区的交通和减低整体人口密度,受惠的不单是直接住在新造地或直接利用新造设施的人,还有其他社群。

上一篇:探索港新时代新中介功能
下一篇:港创科须力补短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