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八骏
11月20日,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发表《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在关于63个国家或地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排名中,香港由去年12名跌至18名,失去亚洲榜首位置,再被新加坡超前。香港在「投资与发展人才」、「吸引与留住人才」和「人才準备度」三方面的排名均下跌。报告称,香港在吸引海外专业人才以维持顶级人才库方面表现佳,但是,公共教育投资落后,在科学教育、语言能力和教育制度等方面远逊新加坡,公共教育开支只佔香港生产总值3.3%,在世界排名位列56名。连同今次,新加坡在过去5年有3次表现优于香港,香港则在2016年和2017年领先。
港人才排名落后
近一二十年,国际机构关于全球经济自由度、竞争力、人才等方面的排名,一直牵动香港社会各界,也一直为政府所高度关注,尤其重视香港与新加坡在各个排名中的位置起落。这些都是应该的。但是,从保持优势、克服或弥补劣势的角度看,更应当重视的,是政府提高施政水平。提高施政水平的其中一招,是为香港经济民生制订量化目标,并切实争取达到。
例如,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公布后,香港有媒体分析香港排名下跌的原因,称:香港物价高,在全球63个国家或地区中生活指数排尾三,这是一个不容低估的消极因素。香港生活指数高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楼价高、租金贵。目前香港金融界吸引外来专才,大多只能安排住600平方呎的太古城单位,相比较,他们如果到新加坡工作就能享受入住2000平方呎大屋或别墅的待遇。
于是,特区政府就应该考虑,能不能以政府补贴租金的方式集中吸引一批创新科技高端人才,来推进香港创科发展?目标是吸引多少人?公帑须补贴多少?这些都需要量化。
再举一些例子:
贫穷率上升
就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前一天,11月19日,特区政府公布2017年香港贫穷情况。2017年香港贫穷人口达137.7万,较2016年多2.5万,为2009年以来新高;贫穷率为20.1%,较前年升0.2个百分点。以2017年全港约741万人口推算,每5.4个人就有1人贫穷。恒常现金政策如综援及生果金等介入后,贫穷人口减至100.9万人,自2012年后再次突破百万大关,贫穷率与2016年相同为14.7%。长者贫穷率略为改善,现金政策介入后长者贫穷率由2016年31.6%降至2017年30.5%,回落至2013年水平,但是,长者贫穷人口仍较2016年多3万,达34万。现金政策介入后,儿童贫穷率升0.3个百分点。在职贫穷人口达48万,贫穷率为8.1%,升1个百分点。
我同意政务司司长的基本判断,上述各项资料数据回升,但总体情况可算平稳。问题在于,政府的目标是逐步减少贫穷人口,尤其,阻止贫穷人口世代化。因此,现届政府应为其余下任期制订减贫的各项量化目标,如:到现届政府任期届满的2022年,香港贫穷人口将减少多少,贫穷率将控制在哪一点,长者贫穷率、尤其儿童贫穷率将分别控制在哪一点。
为经济民生制订量化目标
另一个需要政府制订量化目标的,是降低申请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10月10日,行政长官在其2018年施政报告中指出:「目前,超过150000个家庭和单身长者正轮候公屋,他们的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3年。」11月12日,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布,申请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再增至5.5年。
政府需要深入检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前几届政府所信守的申请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将减至3年的量化目标,为何不仅不能实现,反而越来越长?在弄清问题癥结后,重新提出分阶段逐步减少申请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的量化目标。
不是所有经济民生问题都适合量化目标。但是,主要甚至绝大多数经济民生问题是可以也应该制订量化目标的。制订量化目标,有利于政府各相关部门劲往一处使,有利于吸引香港社会各界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事实是,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就已包含若干量化目标,例如,填海多少公顷、为多少香港居民提供新住宅等等。本文的宗旨,是希望政府把已经採取的良好措施推广至更多政策。
下一篇::汪阿tag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