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众所周知,日本自视为单一民族国家,一向十分自我保护,对外籍劳工非常抗拒。不过,面对人口老化导致劳工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日本国会早前终通过了扩大输入外劳的《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明年4月开始扩大输入外劳,涉及建筑、酒店、农业和护理等14个行业,希望5年内能引进345150名外劳,以解决多个行业人手不足的困境。
其实,香港目前的情况和日本相似,两者的失业率均低过3%,可说是全民就业;此外,香港和日本都是全球人均最长寿的地方,也面对人口老化和劳动力萎缩的问题。因此,两地同样不愁「有人冇工做」,只怕「有工冇人做」。现在,连日本政府都要向现实低头,打算为输入外劳「鬆绑」,但香港在这方面却似乎仍举步维艰。
人手短缺成致命伤
主要原因,是有劳工团体一直把「输入外劳」视为「抢饭碗」,只要一提起便无论如何都要反对。他们认为,当局可以设法释放本地的隐藏劳动力,不一定需要输入外劳。其实,对于「释放本地的隐藏劳动力」,特区政府近年做了不少工夫,例如带头把文职公务员退休年龄以自愿选择性质由60岁延长至65岁(纪律部队由55岁延至60岁);职业培训方面也尽量配合社会所需而开设课程;近年又推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目的都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工作。
问题是,社会上仍有不少行业缺人,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护老、饮食、清洁及一些厌恶性的工种,不是老闆不肯聘人,而是乏人问津,不单阻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甚至令服务水平下降。
很多中小企表示,现时他们头上有「三座大山」:一是工资高,二是租金高,三是材料来价高。这「三高」固然压得中小企气喘喘,但还不及「劳工短缺」那幺难顶。因为,经营成本上涨,虽令中小企负担百上加斤,但只要有生意,有微利,他们都可以生存下去。可是没有足够人手干活,必会导致生产力和服务质素下降,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就会影响生意,那才是中小企的致命伤。
以护老服务为例,香港长者越来越多,若人手不足,就算特区政府建多少间安老院,老人家都难以得到妥善的照顾。再以饮食业来说,相信大家都发觉现时大部分的酒楼都「招呼不周」,并非酒楼有意怠慢,原因是出到比最低工资高逾倍的薪酬,也请不到足够人手工作。某行业是否欠缺人手,不用问僱主,问正在开工的员工「够不够人做嘢」,相信他们也会给予中肯的答案。
星洲做法值得参考
工商界很明白本地工人的忧虑,所以十分赞成在制订输入外劳政策时,必须写明及设立机制,优先保障本地劳工的权益。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参考,当地现时实施的外劳政策是:建造业容许本地员工与外劳的比例上限高达1:7,即8个建造工人之中,可以有7个外劳;至于本地工人,政府会培养其成为管工,管理外劳工作;此外,政府还规定僱主要为外劳缴交特别税款,外劳技术愈低,税项愈高,每名外劳每月税项由280至650坡元不等;政府会视乎外劳学历和月薪批发不同签证,以控制低技术外劳数目。
新加坡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他们的国情而制订,香港情况有别,无须照搬。不过,大家可看到,新加坡政府没有迴避问题,而是採取负责任的态度,制订措施,切实地解决当地的劳工短缺问题。现在,日本政府也开始为输入外劳「开绿灯」,香港难道还要原地踏步吗?
劳工界一方面反对输入外劳,另方面却抱怨很多时要被迫加班,非常辛苦。要经常加班,其实也是人手短缺的一种现象,在全民就业下仍出现此情况,更说明香港根本没有足够劳动力来应付社会所需。若然劳工界肯在优先保障本地劳工权益的前提下,愿意务实探讨如何合理输入外劳,相信可创造出劳资双赢的局面。
下一篇::抓紧清远旅游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