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也要「乡村化」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3月15日


  文/路人甲

  中国人对春运的固执就像鱼类洄游一样。一年一度的春运开始,一票难求,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人头汹涌——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一部高档手机,七成功能是没用的;一辆高档轿车,七成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七成面积是空闲的;一场春运,七成拥堵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幺「反向春运」,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之一。

  节前集中回乡、节后扎堆返城的人口「大迁徙」,在「单向流动」的春运格局下,去时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返程却是客源寥寥冷冷清清,这显然是运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出行者遭罪、运输者蒙受损失。近年交通运输部门对「反向春运」的机票车票进行打折优惠,尝试对乘客填补这种运力空档进行经济引领。

  商家自发的「反向春运」有效果,但是效果有限,为什幺?综合原因可能是,如只有市场的偶发行为,缺少官方的综合引导;城裏过年比乡下花销大等。但有网民吐槽,在城裏过年,没有乡下更有年味,一语中的。

  什幺是年味?挂个红灯笼,或是丰盛团圆的年夜饭?吃吃吃,这在哪裏都可以做到。仔细比较一下,乡下的年味裏有两样东西,城裏独缺。除夕当天,以村为单位,给列祖列宗「烧香」,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摆上贡品举办隆重的祭祖仪式。正月初一,全村每家每户登门互相拜年,然后整个正月裏,所有的亲戚都要互相登门拜年。

  社区不妨创设祭祖

  这种全村「大串门」式的登门拜年,在城裏是没法做到的,住了几十年的邻居,有时还不知道姓什幺?基本老死不相往来。人类是社会动物,马克思讲人是社会关係的总和。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有时胜过食物,这就是社交新媒体为何风骚独领的奥秘。然则城市居住小区、社区等的社交功能,不说仅在春节期间,就是全年365天,也严重缺失,不,準确地说基本为零。

  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中华民族的这种祭祖传统一直以春节的形式在乡村传承,当然还另有一个「清明节」。「我是谁,我从哪裏来,要到哪裏去」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那幺没有了祭祖仪式的春节,还能叫春节吗?还是正宗的春节吗?城市社区的祭祖功能也为零。当然,偶尔看到有居民在社区街道的路边烧香。

  正是城裏过春节时,城市社区的「祭祖」与「集体社交」两项文化功能严重缺失,导致城裏年味很淡。虽然农村城市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并不是说乡村就没有可以吸取的优秀文化传统。其实,应该在城市每个小区设立并普及公益祭祖堂。让乡村的宗祠祭祖,创新为城市的社区祭祖。也就是说,假如哪一天,城市的广大社区创新地移植了乡村村落的祭祖和集体社交这两样文化功能,我们姑且将之命名为「城市乡村化」文化工程吧,那幺城裏的年味就会更浓,甚至超过乡村。到那时,愿意选择留在城裏过年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反向春运,就会成为新常态。

上一篇:【财经观察】楼市因城施策 精度有待提升
下一篇:应急不足 机制补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