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机构DQ妖股 权力斗争战场转移?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9月24日

妖股在港股市场横行多年,港交所及证监会轮流出手,继证监会反对多只创业板股份上市,以及勒令辉山乳业(6863)停牌后,港交所(388)先后要求中国生物资源(8129)、万亚企业(8173)以及华多利(1139)除牌。股份连番被DQ,是否意味股民从此安寝无忧?

被坊间所称的妖股,是指公司大股东频繁进行资操作(包括供股、合股及配股)、但业绩欠奉的企业;至于殭尸股,则是泛指没有运作规模极低的公司。两者共通之处,在于他们的大股东或管理层,欠缺诚意透过营造良好业绩回馈股东,反而擅用「旁门左道」,达到利己或一小撮人的利益。

近年一些股票出现「向下炒」问题,便是由上述公司衍生出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不少投机分子便是看準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趁原有股东不愿经营手上业务之际,乘机入股之成为大股东、继而剥离原有业务,再兴风作浪,将之「培育」成半死不活的妖股及「殭尸股」。

港交所只求盈利是问题

至于啤壳潮,算是监管机构收紧股份规管的导火线。虽然证监会在上市审批架构的检讨中扩权失败后,勉强纾缓了与港交所在上市审批之间的矛盾,不过今年以来,证监及港交所轮流「发功」接连「DQ」妖股及殭尸股,是否反映在监管机构之间,对于上市公司规管的「战场」,由上市审批转移至上市后规管?这又对建议设立的创新板会造成甚幺影响?值得留意。

说到底,上市公司企业管治及质素不符预期,是源于港交所作为上市公司,为了促使盈利最大化,放松上市审批标準。只要港交所仍是上市公司,在盈利模式驱使下,妖股横行之势仍难以改变。

邝伟轩

上一篇:人民币不会步美元后尘
下一篇:沪指3400 真假纸老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