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观察】税费之降与财政之增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3月18日


作者:曲直

2018年减税降费的大红包,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期而至,而且高达1.1万亿元。如此的减税降费,对于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产生什幺样的可预期效应?

在过去五年中,总计3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带给人们的合理预期,应该是财政收入增长的趋缓,在2016年之前也的确如此。

但过去的2017年,在GDP增速并未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却大幅扭转了此前逐年放缓的态势,增速达到7.4%。针对媒体的不解,财政部部长肖捷在昨天的人大记者会上给出的解释是,近几年连续实施「放水养鱼」的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培植和发展新的税源,为财政增收提供了源头活水。

据此,人们对本届政府一直实行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而非用扩大支出的投资刺激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应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减税降费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关係,从负相关到正相关,中国只用了短短的四五年时间。而正相关所带来的预期和信心,比财政收入增长的几个百分点更加宝贵。

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费,税源四五年间便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涵养,财政收入增长有了可持续的基础。清代思想家魏源曾经评说,「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简单地说,税收本身就带有「放水养鱼」的辩证属性。

依照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的「拉弗曲线」理论,在税率较低时,提高税率将增加税收收入;但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则将减少税收收入。原因在于高税率会抑制经济增长,使税基缩窄,导致税收收入降低。事实上,适当降低税率,培育宽税基,同样可以获取较高的税收收入。

减税降费不仅仅是一种「财政技术」,本届政府实际上是将其作为「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的关键手段。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扩大支出刺激投资与减少税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关键手段。实践证明,扩大政府支出则存在投资效率较低、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以及容易诱发通货膨胀等缺陷。而减税可以通过增加私人可支配收入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将决策自主权还给市场,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实现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功能,从而以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经济发展动力的「乘法」。

企业效益的「加法」效应在于,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可以轻装上阵,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更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将更多资金用于创新研发、产业升级等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通过产业升级,企业提高了自身应对市场波动和产业政策变动的抗逆性,又能增强长期盈利能力。市场主体强大了,税基自然水涨船高。

经济发展动力的「乘法」效应在于,减税降费有助于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本届政府将减税降费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旨在充分发挥企业乃至全社会的聪明才智,从而推动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去年以来,减税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此举对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影响。更多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新企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形成了经济高质量增长源源不断的动力。2017年6.9%的经济增速,它们功不可没,亦成为或将成为新的税源。

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2018年的减税降费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在减税方面,简并增值税税率档次,显着降低製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税率;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大幅扩展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徵收政策的适用範围,以鼓励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 降费方面,积极回应了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工商电价等社会呼声。

在上述一个「加法」一个「乘法」效应下,一年就减税降费1.1万亿元,这样的力度和幅度,对中国推动品质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助推作用,有望进一步加快显现。

上一篇:人币继续升值空间有限
下一篇:港汇短线续弱 P按毋须上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