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聪/文
油价大泻,一沉后不怎起,本港开始多人投诉车用燃油加快减慢,甚至只加不减。探讨此课题,首先可看看是否进口出了问题。附图显示最常报道的纽约期油下月付运价(取日度每月均值)和本港无铅汽油进口价比较,可见上落大概一致,纽约油每升15美元对应本地油价升1港元。两者分别只是本地油价上落没外围般大,但不能说不跟。

既然问题不在进口,自然在本地油公司了。坊间已指油公司的最大成本实有两项:交税和地租,都是政府收的,其实都是变相交税。另一路线的论据,是油公司成卡特尔(cartel)。毕竟现仅四大油公司,市场属寡头垄断,自然的价格肯定不是竞争价格。
先讲政府一边。那应否减税呢?记得以前每年预算案都总有一项首次汽车登记税,目的是针对交通挤塞和空气污染。既然道路和空气皆公共财,堵塞道路及污染空气者付费无可厚非。在本港,除了「搵食车」外,驾驶并非必须,更可能是奢侈表现,多付对民生的打击有限。至于对住得偏远而被迫驾驶者,也是省了生活成本(尤其楼价/租金),除笨或者有精。
回到另一路论据,油公司有否合谋定价?阴谋论者一定指有,但也要举到证才算数。不过举证不易,譬如某油公司宣布子夜加价,另一间只要不是同时而是隔几分钟宣布,纵加幅相同亦很难说是合谋。再讲,不同油公司的汽油质素稍有出入,同价不代表什幺。既然政府本已抬高了汽油价一大截,到底油公司再进一步合谋抬价的空间是否仍很大?
油公司合谋抬价的博弈稳定性,还看油价高低。油组是全球最大的合谋定价集团,在海啸前油价大升,油组合作得不错。然而,当2014年后油价脱离红底一跌不返后,尤其近期油价见负,油企为求存已在劈价而非抬价,这类卡特尔顿时显得异常脆弱。
若本地零售汽油价贵是抽税的缘故,那抗议的政党似乎去错地方示错威了。
facebook.com/kachung.law.988
lawkachung@gmail.com
下一篇::大市评析 | 待港交所回落至245元可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