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港须急谋新发展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1月21日

新时代 港须急谋新发展

淩昆

早前特首林郑月娥上京述职时,习近平主席叮嘱香港在十九大后内地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下,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中。为落实融合两地签订了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的安排,当中包含了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条款。这无疑将增加两地双赢合作空间和引领香港的长远发展路向,但也给香港带来重大新任务。因此,香港有必要认真掌握国家的新发展路向,并为全面参与作出部署。

新时代须创新驱动

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首重提高质素,创新驱动型模式自属必选,而大湾区建设则须在这方面做领头羊。为此广东已有大动作:正计划建设广州深圳创科走廊,目标是由此形成大湾区硅谷,走廊涵盖广深两市及中间的东莞,还希望能连接港澳特区以利用其国际化优势。走廊将布局广州大学城、深圳科技城及东莞松山湖等十「核」作为创科核心基地,并配套其他30多个市级的辅助性「节点」。「核」与「节点」将构成走廊的基本创科能力和其发展主力。

为壮大创科能力,广东还计划建设四地的重点实验室:广州主打再生医学与健康,深圳主打网络科技,东莞利用散裂中子源主打新材料,佛山主打先进製造技术。珠三角各地对创科投入均十分重视,除了政府投资外,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以利创业和吸引人才、资金及企业。尤为瞩目者是深圳要建设十个以诺贝尔奖得奖科学家为主导的实验室,且据称已有过半落实,包括两个由香港中文大学引进放在其深圳分校的,此类投入对走廊建设自大有裨益。

走廊的快速建设和达致成为世界一流创科基地的目标应无疑问。广深两市本已是全国甚至全球有名的创科基地,汇聚了大量的人才、企业及资金和有效的推动政策,更累积了丰富的培育创科能力经验。两市如能在省安排下互动发展,必可再上台阶并更有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创科行业,而走廊在广深双核心引领下,建设已大有保证,何况国家在廊内已投入不少,计有逾40个国家级实验室及工程中心,还有广深各自的超级计算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和东莞中子源等重大科研设施。外资投入同样活跃,已有约300家国际500强企业落户,包括积极投入科研,如思科便在广州建设智慧城和在惠州建潼湖科学城。在国内外投入支持下,走廊建设更易有成。

形成口岸经济带

除创科外,各地还就大湾区发展尤其与港澳融合及早谋划,力图抢佔先机,深圳为利用与香港毗邻的地利正筹建三大口岸跨境消费区,连通罗湖、文锦渡及莲塘等,以形成口岸经济带,并以此作为深圳的「一河六圈一带」全域消费产业更新开发规划的一项,内容将包括文化、娱乐、科技及商贸等方面的新兴行业。三口岸年通关达1亿人次,有巨大的人流潜力。与此同时,珠海为配合港珠澳大桥通车出台了大桥经济区的发展宏图,以横琴新区为主体加上相邻的珠海地域来筹建新型综合开发区,其中大项包括横琴科学城、香港丽新的文化创意园和长隆的主题公园旅游区等,总投资初步估计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科学城一期已动工兴建,将集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生命医药等四大板块的开发活动。

上述大型创科及其他发展项目只是珠三角新时代新一轮大开发的部分事例,但已反映当地正为大湾区建设全面部署全力争先,将令各地发展再上台阶,掀开新页。这个浪潮对香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参与和配合发展将带来无限商机,否则将迅速相对落后,因竞争力下降而导致要素流失。

事实上,2018年将是本港发展和两地融合的关键一年,一是两地「一带一路」协议中联席会议将要开会落实建设方案;二是两地连通将有大突破,广深港高铁港深段,港珠澳大桥及莲塘口岸等均将投入营运;三是内地为新时代开好局将在发展上全力大步前进。在形势逼人下,香港确实没有时间了(time is running out),但不幸者有两点:一是具体发展计划欠奉,如「河套」地段仍在晒太阳,提高科研支出对GDP比例亦无实质导向表。二是政治内耗仍将继续,单是「一地两检」立法已难度不小,并将吸引政府及社会很多注意力。如此下去,香港前景如何不言而喻。

上一篇:望早日落实国民待遇
下一篇:【香港观察】马道立言论值得商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