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议规正面效果显现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1月21日


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杨志强

立法会去年12月通过议事规则修订后,立法会上周三复会,「民主派会议」召集人莫乃光、民主党主席胡志伟、公民党党魁杨岳桥及「香港本土」议员毛孟静在会上提交呈请书,要求交付内务委员会讨论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本地立法的安排,企图狙击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高铁「一地两检」《合作安排》的决定,由于仅有21名反对派议员站立支持,不足议事规则修订后规定的35人,因此不获通过。

收紧呈请书制度合宜

反对派声称是次呈请失败,反映修改《议事规则》的坏影响已经浮现云云,但恰恰相反,是正面效果已经显现,因为反对派过往经常把呈请书作为制造政治争拗的舞台,白白消耗了议会宝贵的时间。

修订《议事规则》其中一项,就是收紧呈请书制度,这是击中反对派要害的其中一项。以前规定是「呈请书提交后,如有议员即时起立,要求将呈请书交付专责委员会处理,立法会主席即须请支持此项要求的议员起立;如有不少于20名议员起立,呈请书即告交付专责委员会处理。」据此,反对派可不断成立专责委员会干扰立法会运作,以及打击抹黑政府和公职人员。

呈请书制度十分古老,远至以159年前的英国西敏寺为蓝本,即使英国议会本身亦已废除此制度。香港回归后,立法会《议事规则》第20条的呈请书提出门槛,沿用回归前立法局时代的20人。但是,当年立法局的非官守议员人数比现在少很多,20名议员起立的要求尚且合理。回归后立法会议席已增至70人,若只维持20人起立便可呈请,门槛太低。换言之,在没有建制派支持下,反对派单靠「自己人」就可成功呈请。修订后,可防止反对派任意及无限量地成立专责委员会,不再让呈请书制度变成反对派政治打压的工具。

反对派声称,修改议规令他们以后都无法再提出呈请,这不符合事实。因为即使提高提交呈请书门槛至最少35人,将来机制仍然存在,建制派已明言「好的呈请书都会支持」,如果未来反对派议员有好的理由,不会太难取得建制派支持提交。

未来将有更多正面效果

修改议规的正面效果已经显现,而且未来意义会越来越大,不仅可减少「一地两检」本地立法和《国歌法》本地立法的障碍,也增加了特区政府对23条立法的底气。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地两检」合作安排的决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不容置疑。第三步特区政府的目标是今年2月向立法会提交草案,7月前通过立法。反对派声称「誓要『拉布』阻拦『一地两检』立法」,「『一地两检』方案必须胎死腹中」。修订《议事规则》后,可遏制反对派「拉布」阻拦「一地两检」本地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将《国歌法》列入港澳特区基本法附件三的决定,使《国歌法》成为港澳特区必须遵守的全国性法律,此举有利于维护国家尊严、民族尊严,有利于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反对派不断散布危言耸听言论,试图阻碍《国歌法》本地立法,修改议规后可减少《国歌法》本地立法的障碍。

香港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李飞强调,香港基本法23条的宪制性条款明确地规定了香港特区的宪制责任。香港基本法已实施20年,迄今为止23条立法仍未落实,法律缺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他强调,严格执行法律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香港特区应全面準确落实,这是责无旁贷的。香港各界人士对此表示认同,认为特区政府应尽早为立法作準备。

有鑒于2003年外部势力与反对派内外勾结使23条立法触礁,23条立法已被妖魔化,社会对23条立法充满扭曲、误解及偏见,加上反对派近年不断煽动年轻一代仇视国家,因此有关立法阻力必大。建制派打赢修订《议事规则》关键一战,有助增强特区政府对23条立法的底气。

上一篇:完善港铁事故罚款机制
下一篇:「一地两检」便民利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