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现状与乾隆中叶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1月29日

作者:学研社成员陈思静

在香港,绝大部分人都知道清朝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三朝盛世。中国在这段时间,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以及占世界最大份额的GDP;兼併了青海、新疆及西藏,开拓了除了元朝之外中国最大的版图;被统治的汉人基本没有叛乱的苗头,一切国家指标都显示欣欣向荣。康熙一朝还下达一项普国欢腾的民生政策,就是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所谓赋就是税额,在不加税额的情况下,人口增长速度自然加快。

当时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式发展,最顶层的地主及统治阶层、中层的有产阶层以及专业人士、等而下的自耕农、寄居在地主下的契约佃农,以及最低层的游民。一般情况下,游民会想方法当契约佃农,契约佃农会想方法自购耕牛农地当自耕农,而拥有基础土地经济自由的家庭,就会供养子弟考取功名,投身官僚统治阶级,这就是小农经济之下的社会向上流动阶梯。

这个社会契约到了乾隆中叶却出现了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耕地供应追不上人口增长,加上严重的土地兼併,致使很多无产阶级连当契约佃农的机会也没有。社会上大量无业游民的出现,迫使政府加大基建以及福利投入,消化安抚这些剩余人力,以及维持他们的基础生计。

在国家经济环境和税收正常的情况下,这种局面尚可以靠保障基本生存空间来维持。但阶级固化后持续增加的游民数量,永远是社会动乱的计时炸弹,终于在嘉庆一朝爆发了因赈灾不力而生的白莲教事件。在国家元气大伤之际,英国人赶到,用刚好高一级的科技来叩开我们自给自足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往后300年的苦难。

香港现在的情况,只要将楼宇供应代入上述的农地,社会就跟乾隆中叶时非常相似。巨富几乎垄断了所有能赚钱的行业,而且控制着绝大部分的楼宇供应,香港的草根阶层(游民)连当楼奴(契约佃农)的资格也没有,社会上充斥着大量无产业的游民,就靠政府的派糖和福利政策维持。

因此,巨富若不能牺牲部分利益,以打破这种阶级固化,只要出现天灾人祸,外围环境剧变,例如九七金融风暴再度出现,使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的话,失去生存空间的游民,将变成民变起事的洪流,若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像白莲教一样推波助澜,将会反噬地主阶级,那时若中央放弃再一次救援香港,或「港独」思潮成为事实的话,地主土豪还能独善其身吗?

上一篇:香港不需要普通话吗?
下一篇:议席面前泛民无民主失道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