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辩论必须摆脱怪圈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03日


夏言冰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昨起展开公众谘询,提出18个选项供市民选择,今次谘询对香港未来的拓地工作,影响深远,辩论也必将激烈。一般认为,粉岭高尔夫球场、公私营合作等都将是极具争议的议题,令社会凝聚共识的困难增加。讨论带出争议并非坏事,某种程度上有助集中大众智慧,优化土地供应方案,惟讨论须有意义,避免走偏,应实事求是,朝着可行的方向推进,而不是意气用事,猜疑不断,甚至泛政治化,如此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切实改善港人的住屋情况。

忌民粹情绪 动辄政治化

谘询文件提及公营房屋问题相对突出及严峻,若土地供应未能适时填补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公屋轮候时间无可避免再延长,私人住宅租金及价格亦可能持续上升,文件亦表明,增加土地供应刻不容缓,又指实际土地短缺数字,较政府早前预计长远欠缺1200公顷土地为高,当中约815公顷的短缺,会在8年后就出现,其中108公顷属住宅用地的短缺。其实,香港拓地迫切,众所周知,社会是理论上支持增加供应的,但到了实际层面,各持份者坚持成见,形成掣肘,最终蹉跎岁月。

土地供应大辩论的成效如何,端看这种局面能否打破。相关讨论一忌民粹情绪,二忌无端猜疑。例如此前高尔夫球场的去留讨论,反对收回土地的人士认为,除了考虑球场本身的价值,历史文化意义,同时要考虑土地状况,因为球场有不少原居民的坟地,另外有大量珍贵古树,一旦要发展,就会有传统和保育的因素涌现,惹起不少争议,难度不会比发展其他土地低;支持者则认为,如此大片土地的使用者少,不符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原则,改划为住宅用地将更合乎大众利益。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若能务实讨论,提供客观数据,进行利弊比较,相信可以理性地作出取捨,然而现实是有关讨论不无民粹味道,高球场一开始就被视为「富人乐园」,支持回收者有关政府照顾有钱人、「重富轻贫」的说法,更容易得到普罗市民的认同和共鸣,当中隐含挑起仇富情绪,「斗地主」的意味,高球场的回收议题也从聚焦土地供应,偏向了反「特权阶级」的意识形态轨道,经济议题变为政治话题,争论只会没完没了,遑论达成共识。

忌无端猜疑 盲反公私营合作

各式各样的猜疑,亦令拓地大计窒碍难行。智经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一项民调显示,超过65%市民认同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土地建屋,不应该因为议题敏感而放弃。然而提起「公私营合作」,一些人下意识的反应是联想到有「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之嫌,担心会损害公众利益而反对,这种担心可以有,但不意味当中有必然的逻辑关係,凡事要讲证据,最要不得的,就是看待任何事都涉及阴谋论,「莫须有」的给公私营合作扣帽子,引起不必要的争拗。其实,只要政府紧守原则,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在政策设计和执行上小心慎重,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平衡利益,就能避免节外生枝;而社会各界亦可以做好监察者的角色,若发现真有官商利益输送,权钱交易,损害公众利益的证据,应积极举报,以利追查罪行,依法惩处,如此相关疑虑就可解决,反之若以猜疑「官商勾结」为藉口,将公私营合作汙名化,甚至拒绝就此讨论,则显得狭隘,只会造成双输局面,这对拓地非常不利。

一声「填海」就死咬「破坏生态」,一说开发郊野公园就质疑「破坏保育」,一谈到开发棕地就会引发「官商乡黑」的猜忌,香港的房屋困局,正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觅地建屋受到泛政治化和充满猜疑的干扰,寸步不让的吵吵闹闹,你赖政府、我赖议员、他赖环团,政府和社会难以达成共识,议而不决,结果就是一地无成。过去的痛苦经验犹在,令土地辩论的结果难料,希望此次公众谘询能摆脱这一怪圈。

上一篇:港不能长期存在国安漏洞
下一篇:抢手机须担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