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合理要求难接受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21日

凌昆

近期中美贸易纷争及中美经贸对话,都聚焦于美方所称的贸易不公平及不平衡问题。美方以对华贸易逆差作为失衡指标,认为必须採取措施纠正。由于这涉及重要的理论及技术问题,也是影响中美关係的主要因素,故应予探讨以釐清事实。

顺差成因来自美方

建基于上述失衡论,据报美国要求中国在至2020年底的两年内减少对美顺差2000亿美元,并认为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不足,故又要求中国把关税降至美国水平以达致对等开放。这类非世贸要求并不合理,令中国也难于接受,顺差基本上反映了中美间经济结构及形态差异,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并非由制订指标及行政指令等计划经济手段可以处理者,强制削差的做法违反了市场经济及开放型经济原则。

无疑政策因素也对顺差的形成有所贡献,但问题主要来自美方;严限对华技术及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已严重影响了美国利益。何况相关出口乃增值高利润厚的肥肉,故美国企业损失巨大。关税方面,中国早已达致加入世贸的削减要求,且一直按本身发展进度继续减税,如最近便宣布了减低汽车关税方案。中国平均关税已由2000年的约14.7%大幅降至前年的约3.5%,低于世界平均(4.3%)和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水平,而趋近欧美的约1.6%。发展中国家关税可较发达国家为高乃考虑到其发展的特殊需要,为世贸及发达国普遍接受,从长远看这也是保障更多市场进入和全球性竞争的措施。由此可防止先进国藉市场实力及科技领先扼杀后进国发展,故是公平而非不公平做法。最终中国将随发展进程把关税降至美国水平甚至更低,但这应由中国自主和国际协商决定,而不是由美国指令达致。值得注意者是目前欧美等发达国的关税虽很低,但不等于保护水平很低,而是形式有变,转向非关税措施如技术、劳工及环保标準等。特朗普上台后藉口「美国优先」及「国家安全」来推行保护措施尤变本加厉。

顺差不代表不平衡

更根本的问题是以中国对美顺差作为贸易不平衡的说法不符市场经济原理,在这方面多位美国学者包括诺奖得主也作出了深刻批评。综合各方研究,可看到顺差代表不平衡为误导理由有:

一、逆差并不表示美国有经济福利(Economic welfare)损失,实际上美国消费者从价廉物美的中国入口获益良多,90年代便有美国评估指这一项每年可达千亿美元。此外这还有利于美国产业升级重组,转向更高增值及回报领域。

二、中国对美长期性顺差是国际分工结果。有估计指近六成顺差由在华外资企业(包括美国的)带来。在这情况下,必须从更广泛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看问题,而非只看货物贸易平衡。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部分由服务顺差(每年达600亿美元)抵偿,而经常帐逆差则由资本帐顺差(资金净流入)来平衡。类似情况也在中东石油出口国发生:对美出口石油顺差由对美投资回流,形成了有名的石油美元循环。中美间是製造业分工,而中东美国间是能源产业分工,都由客观因素而非不公平造成。

三、不少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贸易及经常帐长期性逆差,乃由重消费轻储蓄的经济模式带来,故即使削减对华逆差也无补于事,这只会把逆差由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说到底美国不应把自己的问题怪罪他人,如拿中国作代罪羊。这不单无效,还会起误导作用,把视线引离寻找根治方法。

四、有许多夸大美国逆差的技术性扭曲须予处理。其一是应以增值计算逆差,避免把他国对美出口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零部件等也当成中国对美出口。据世贸估算,若按此法逆差至少可降低三分一,中科院研究更指可降逾四成。其二是中美统计口径不同,差别巨大,如去年按美方统计对华逆差达3000多亿美元,比中国统计高出约千亿!原因之一是美国把香港到美国的转口全部算到中国出口帐上,但其中实有他国货物。

总之,美国对中国开出的贸易要求十分不合理,根本无可能接受。这也是对世界正常贸易程序的挑战;类似要求还将指向德日等对美顺差大国,故中德日等应协商对策,共同反制美国。

上一篇:「一地两检」开弓没有回头箭
下一篇:冀新补偿安置方案达多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