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议员 刘国勋
在香港觅地发展固然是头痛的问题,但就算找到合适的用地,要将「生地」变为可动工建设的「熟地」,同样是棘手问题。事实上,政府多个发展计划,现时都遇到反对,收地工作一再延误。儘管有小部分拒迁原因及激烈的对抗手法不为公众接受,但大部分受影响居民所祈求的,无非是基本的安置及补偿,可惜当局一直未能作出回应,令收地工作陷于僵局。
安置补偿非福利救助
过去,民建联曾多次指出当局的收地手法及补偿方案存在缺失,必然令收地工作处处碰壁,甚至弄到焦头烂额。首先,当局在不同的发展项目,往往会提出不同的收地补偿方案,但每次「特事特办」,结果就容易造成不公。而发展局日前公布的「发展清拆行动特惠补偿及安置拟议加强措施」(下称:「新补偿安置方案」)就明确提出改变过去「项目为本」的补偿及安置做法,变为「统一安排」,我们相信此举将有助受影响居民掌握补偿及安置安排,减低疑虑及不确定性。
另外,我们亦多次强调「安置补偿」不是「福利救助」,故不应简单视作「轮候公屋」,以「划一」的资产及收入要求处理。而任何安置补偿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令原来「有得住」的人变成无家可归。因此,我期望政府能参考回归前收回寮屋区土地的做法,以实际居住需要,而非资产及入息,来决定受影响居民「上楼」的资格。为免影响公屋轮候册,我们过去亦提出发展局作为徵收及拓展土地的主导部门,必须在发展区内或附近拥有专属的安置资源,以配合上述的安置方针及回应原区安置的诉求。
在「新补偿安置方案」下,发展局终于採纳我们的建议,一方面与房协合作,兴建及管理「专用安置屋邨」;另一方面,也引入免经济审查的安置安排,让选择租住「专用安置屋邨」的居民毋须再为入息及资产限额而担忧。
借用宝石湖邨
儘管发展局提出了「新补偿安置方案」,但新方案却面对「时差」的问题。因为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俗称新界东北计划)的收地工作将于2019年展开,但新方案提及的「专用安置屋邨」,即粉岭百和路的安置单位要2022年才能落成,清拆与安置之间存在3年时差。因此,我们发展局向房委会借用即将落成入伙的上水宝石湖邨,作为一次性的过渡安排,让受影响的居民可以获得原区安置。我们期望「新补偿安置方案」推行后,受影响居民可获得妥善的安置,新发展计划可以早日动工,而等候「上楼」的申请者亦能受惠于新单位的及时供应,达致多方共赢。
下一篇::支持商界投资物流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