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
在香港,一提到输入外劳,很多人都会立即一跃而起反对,声称代表劳工权益的工会或专业人士公会,不管政治取向如何,也是反对到底。然而,如冷静地看看个别工种的人手短缺情况,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输入外劳或其他专才,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最近,政府公布了一个变相输入外劳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既能协助有需要的科技公司/机构觅得人才,亦有助培训本地科技人才,同时未见有借输入外来人才以压低本地僱员工资的情况。难怪计划公布后未闻强烈反对,业界更多有赞成,看来可顺利推行。
可是,香港缺乏的不单是科技人才,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关乎生命的行业,也是人手长期短缺,例如医生、安老护理业就长期缺人,所引起的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多个行业严重缺人
香港医生短缺,固然与政府重私轻公的错误医疗政策有关,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老化、培养一名医生需时甚长等结构性问题,医生无论如何都是不敷需求的,故早有建议输入与香港医疗训练和体系接近的海外英联邦医生。可惜,在业界坚决反对下,至今未能成事。后果就是医生工时越来越长、医生和病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诊治过程中越来越容易犯错,造成医疗事故没完没了。这除了严重危害病人生命外,医生也会随时遭受重大打击(最新例子是有医生因2011年九龙医院纱布封喉事件而被罚除牌6个月)。在适当输入医生方面寸步不让,令医生和病人每天都有如踩钢线,试问谁是赢家?
安老护理方面,也是长期缺人。安老护理行业有一句说话「Young Old照顾Old Old」,指业内多是60岁以上的「年轻」护理员照顾80岁以上的年老院友。同时由于人手奇缺,在「有人愿意做都偷笑」的情况下,形成护理业界良莠不齐,服务长期无法改善,虐老、要长者露天洗澡等事时有所闻。以安老护理业的情况,早应输入外劳。可是各大小工会不分左中右一力反对,认为解决之道是大加工资吸引人入行,却无视工作属极度厌恶性,愿意入职者甚少,根本是「有钱都请唔到人做」。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增工资也会令住宿费大增,需要护理服务的长者及他们的家人又是否能够负担?目前,受安老护理业人手不足困扰的长者,只能默默地等待问题解决,但他们又有多少时日去等?更大的问题是,随老年人口增加,问题只会日益恶化。
除了医生、安老护理业外,其他行业如运输业、建造业等,同样面对人手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不是说输入外来人手就能即时而彻底地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燃眉之急下,应做的就该马上做。其实,在香港,输入外劳不是什幺新鲜事物。70年代起,香港已输入菲律宾家庭佣工,后来随社会需要,又输入泰国和印尼等女佣。现在,长期居港工作的家庭外佣已超过30万,但仍有所不足,令政府需要考虑从缅甸、柬埔寨等地增加输入。多年来输入外佣让大量本地女性投身职场,一方面为香港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香港女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只要政策适当,输入外劳或其他专才,符合香港整体利益。
下一篇::【香港观察】楼市辣招未必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