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社成员 吴桐山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进入倒计时,不同团体都就香港青年北上发展做调查。其中青联的调查指,逾八成受访大学生愿意在内地工作及发展;但早前青年动力协会的调查就显示,57%的青年不愿意前往发展,42%的青年不想离香港太远。
盲目排斥与过于照顾
不同结果,估计是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不一样所致。有论者认为近六成港青不愿意北上发展是不理想,对此笔者不以为然。香港是大湾区的一部分,大湾区的机会,也是香港的机会。最后真正北上发展的香港青年,肯定是只有一部分,有两成、三成已经不少,难道要九成港青都北上发展,那香港岂不是成了老人院?有42%青年想留港发展,这个结果并不消极,也值得尊重,香港也很需要青年人才。
笔者留意到,对港青北上发展,香港人的态度颇为两极。一部分人对此反感,他们虽然对大湾区毫不了解,甚至连回乡证都没有,但却先入为主地反感,觉得要融合发展是不可能。只能说这是这些人多年被「洗脑」的结果。另一部分人却十分积极,要求政府出台各种措施配合、帮助青年人融入大湾区,与内地政府合作,提供各种信息、做好各种服务,务求让港青北上工作称心如意。对此,笔者觉得都太极端了。前者的问题在于盲目排斥,后者的问题在于以家长心态看待青年人的发展,两种心态都对青年发展十分不利。
笔者23岁在港开始工作生涯,28岁北上深圳工作,亦曾经创业,8年后又回流香港,一切都视乎际遇,并不是基于什幺情感,也不需要什幺人大锣大鼓鼓励北上。现在的大湾区9市,都早已有大量香港的青年才俊在那里工作、做生意,很多由青年做到中年,港青融入大湾区不是什幺新事物。
的确,一些政策问题是存在的,税务不同、港人没有居民身份证、劳动手续较内地人复杂,等等。这些政策障碍,无论有没有大湾区,政府都应该与内地协商解决,给港青提供平等的机会。至于一些论者要求特区政府设立平台提供大湾区信息,开办培训班请专家指导,甚至提供生活支持、情绪辅导,就实在过于家长心态,有害无益。
调整心态 去除标籤
笔者明白,自小在港长大的青年,面对内地的工作、生活和交际方式,会需要适应,但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是青年成长必然的过程。举个例子,香港青年如果去内地北方升读大学,除了语言、饮食,最难适应的应该是公共澡堂,香港的青年很难接受几十人赤条条在同一个地方洗澡。特区政府是否要与内地协商,为香港青年提供单间沖凉呢?要政府建设网站提供信息?内地互联网远比香港发达,劳动市场、创业商机、社保医疗,动动手指找微信公众号就有海量信息,难道特区政府要为港青另搞一个信息平台?就算搞,想必政府这个信息平台都只能提供二手信息,有何意义?香港青年不用微信、微博?既然选择北上发展,难道还坚持用Facebook、Twitter?申请内地电话号码、开内地银行户口,使用中国「新四大发明」,都是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必然步骤吧。
香港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从来只有人适应地方,没有反过来的道理。香港青年要融入大湾区打拼,政府、家长无须担心他们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担心也没有意义,最需要的反而是调整心态。香港隔壁就有一个更年轻的移民城市 深圳,为了吸引外来人才,深圳的口号是「来了就是深圳人」,很好地诠释了要融入一地发展,关键在于心态的融合。选择了北上,就要去除任何标籤,以开放、包容心态与各地精英公平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远比香港宏大的舞台,香港青年只要认可这里的前景,愿意在此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找到自己的角色。特区政府需要与内地政府协商的,是提供一个公平的游戏环境。至于打拼的结果,那是青年人自己的事情。
下一篇::新经济新年代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