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副会长 文满林
首批高额「长者生活津贴」于6月中发放,合乎领取资格长者可追补过去13个月差额及该月份高额长津,最多可领取40000多元。对于众多合乎领取资格的长者来说,真是喜出望外。
「高额长者生活津贴」每月有3485元,但有规限,即单身人士每月入息上限为7820元,资产为146000元;夫妇两人入息为12770元,资产为221000元。据政府有关资料,全港65岁合资格领取「高额长者生活津贴」者有40多万人,佔长者比例约30%。收入和资产与上限只差不远的「边缘人」,顿感不值和叹息。若然能将入息和资产上限适度调整,相信会令更多长者受惠,生活更好过一些。
3485元的「高额长者生活津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目前不少社会人士和团体争取所谓「全民退保」计划,其目标也是介乎3500元左右,与「高额长者生活津贴」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高额长者生活津贴」有所规限,月入不超过多少,资产不超过多少,才能合乎资格领取。而社会人士提出的「全民退保」计划,则不需要什幺收入上限及资产上限,即俗称的「免审查」。
其实,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的国家,也并非划一推行「全民退保」计划,要视乎国家本身的经济能力和发展而定,较多国家採取的是对长者尤其是基层长者的生活保障措施。香港不是全然福利制度的社会,当有社会团体提出推行「全民退保」计划时,就面对不少反对声音,包括专家学者和商界。究竟钱从何来,尤其是老龄化问题越趋严重,是政府必须考虑的议题。推行「西方式」的「全民退保」计划有个弊端,例如,有些人年过65岁仍然在职,月入数以万元,资产超过千万,还要三数千元干什幺?有些人真的不想领取数千元一个月的「退保」金额,但却因为「退保」制度关係,「想唔要」的手续或多过领取手续。又例如最近有个八九十岁的婆婆仍在街边执纸皮为生,有记者访问她,她说:「我不想增加政府负担。」类似这样的人想必不少,过得去都不想伸手领取政府「福利」,要让给有需要的人。由此观之,推行「全民退保」计划,并非百分百获得支持,当中还有不少人不主张不赞成的。
个人之见,对于推行「全民退保」计划,能实施当然好。退一步来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短期内不能推行也无妨。问题是将今年6月中发放的「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的有关规限,需要作出调整及提高。例如入息方面,单身月入上限7800元,在目前生活指数和物价、尤其住屋房租方面不断飞涨的环境下,似乎有点吃力。有些月入只有四五千元(做杂工散工之类)及完全没有入息的长者,单靠3000多元过活,如何生活则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完善「高额长者生活津贴」,让更多有需要的长者领取每月3400多元,是对长者晚年生活的一种保障,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全民退保」还未落实之前,完善和调整现时的「高额长者生活津贴」,不失为一个办法,甚至比「全民退保」更实际、更具效益。
下一篇::繁简体字不必互相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