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八骏
2018年8月24日,沪港合作第四次会议在香港举行。每次看到或听到关于香港和上海合作的新闻,我总会想起1842年8月29日签署的《南京条约》决定香港被英国割佔和上海被列入与英国通商的5个中国沿海城市之一。从中国近代史开端起,香港和上海的命运便形成了关联。
176年后,香港和上海一同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回归祖国已21年的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开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重要标誌之一,是国家开始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尤其20多年浦东开发巨变,上海走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列,其重要标誌,是国家确定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沪港合作第四次会议在如斯背景下举行,其意义不止于两城双边合作的新协议,更在于两城是否以及如何以既合作又竞争的姿态,各自在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发挥重大历史作用。
就在沪港合作第四次会议举行前一个多月,7月18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正式印发,明确宣布到2020年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有关城市将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就在沪港合作第四次会议举行前9天,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
须处理两地间两条「边界」
毋庸讳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是众望所归,长三角诸城之间以及长三角与内地其他省市自治区之间没有「有形边界」(出入境管制),便利商品、服务、资金、人员自由流动;无论上海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还是长三角对内地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辐射力,都取决于上海和长三角自身经济能力。相比较,香港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却是「众望」而「不归」。「众望」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都有推举香港为首的意愿;「不归」是指,历史遗留的「有形边界」(出入境管制)以及相应的「无形边界」(意识形态差异),阻挠香港发挥带头作用。
坦率地说,上海不会因为香港前进是快或慢而放鬆其发展自身的努力,香港却必须妥善处理她与广东省珠三角9城的「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才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
唯有从这样的背景和角度去看,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才会领会中央为何坚持对「港独」「零容忍」。因为,不坚决遏制「港独」,「本土主义」就会氾滥;不坚决遏制「港独」和推动香港传统核心价值增添「一国」新元素,香港社会就难以形成遵从中央领导特区的风气,而没有这一些,香港就难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
「拒中抗共」政治势力阻挠高铁「一地两检」失败了,但他们不甘心。8月24日吴霭仪在《明报》评论版发表《处处生机 何来绝望?》,宣称:「在雨伞运动我看到了新路向。的确,雨伞运动的真正议题还未得到认真讨论,雨伞运动的意义仍未有人真正立传,这是一项充满意义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讨论。莫忘初衷,不论36年前还是4年前,我们的工作目标仍然是:在当下的现实情况,我们怎样做才能最有效地去维护香港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现实情况必然有利有弊,问题在于如何利用有利因素改变不利因素。我们的原有生活,是多元化社会的生活;我们的制度,就是能保障多元化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制度。历史不忘,礼崩礼还在,乐坏乐还在,我城不会夭亡!」作为个人,吴霭仪有言论自由和选择生活方式自由,但是,她为香港前途和命运开出的方子决不能接受,因为,不可能让香港明天更好,只会让香港「东方之珠」失色。
特区政府必须引导社会各界丰富「一国两制」,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成功的关键。
下一篇::居住证助港人融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