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大陆,与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正式会晤,被视为是双方关係破冰的指标。而日本政府在2012年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导致中日两国关係严重倒退,如今安倍此行是否会让中日关係提升到新阶段?抑或仅是重返正常轨道?值得检视。又破冰后的中日关係,将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係造成什幺冲击?台湾的蔡英文将如何应对?均在在值得关注。
强化经济合作
安倍此行,实际上是意图联手中国大陆,一起对抗来自美国的贸易大战,因特朗普提高对大陆的货品关税,自然也连带让日本在大陆投资设厂的企业饱受冲击,再加上特朗普也威胁要对日本打贸易战,又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这让日本对特朗普政府愈来愈不信任,乃使安倍改採积极改善中日关係,使其外交路线又重回美中平衡政策。
儘管如此,本质上,安倍此行还是经济合作远大于政治和解,这可从安倍提出中日关係的新三原则看出,由协调取代竞争、由威胁走向伙伴关係、携手向自由贸易体制发展。安倍带回的52项合作备忘录(MOU)以经济为主,显见在双方关係改善中,採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方式,在经济合作中扩大双方共同利益,以期在东骸端中找到方法管控分歧,为来年习近平可能的日本「国是访问」创造发表「第5份政治文件」之有利条件铺路。
再进一步言,安倍此行一方面希望强化日中经济合作,来振兴日本经济:因安倍政府深知大陆经济发展对日本是重要机遇,加上年底RCEP将完成谈判,亚洲经济一体化即将来临,不可能再持续忽略日中经济合作。尤其,在「一带一路」的参与上,对日本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是日本进入中亚、非洲市场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又将此行定调为「经济之旅」,以避免踩到美国的政治红线: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是,只要未直接损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即不会将日中的接近视为问题。一言以敝之,「特朗普因素」是促使安倍加速与北京改善关係的催化剂,而习近平与安倍共商双方关係的改善,主要立足于己方国家利益及美中大国竞逐情势的需要,双方拉拢成分大于同盟关係,亦即:日本以强化日中关係作为对美谈判的政治筹码,而中国也以拉拢日本作为抗衡中美贸易战的棋子。
「台湾牌」空间很少
至于,在当前中美战略竞逐已蔓延到各领域之新常态下,复以中日双方关係越趋提升,而两岸关係益形恶化之下,台日关係何去何从?蔡当局又如何应对?颇值关注。首先是,儘管民进党对日本经营已久,但除非两岸关係大幅改善,否则台日关係在民进党主政下难获突破性进展;目前中日关係确有回暖迹象,但日本不会因「台湾问题」而挑战大陆心目中的核心利益,可见在中日关係中,「台湾牌」的空间很少;其次是,自从蔡英文上台以来,不仅深信安倍是有史以来最亲台的首相,也始终将日本视为抗衡大陆的主要后盾;尤其,蔡英文不久前才呼吁台日共同拓展在第三国的合作,寄望日本成为台湾推动新南向政策的动力,如今安倍倾力改善对华关係,并与大陆在东南亚经济合作,使得蔡此项呼吁全然落空,也充分体现日本之不可信。
总之,台湾民众对日本应多点理性、少点感性。同样地,蔡当局拘泥于意识形态,在两岸关係中「自废武功」,坚採「联美、亲日、抗中」之偏差路线,却一厢情愿地为美、中博弈赌上自己的前景,殊为不智。殊不知,台湾不能完全押宝美、日,尤其「对美一边倒」更非趋吉避凶之道,反而应主动且有效打开两岸僵局,方为务实良策。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潘锡堂
下一篇::【国际观察】美国不可目无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