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迫切需要第三次转型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1月09日


淩昆

日前香港中联办举办了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会议,特别重谈到了40年间的两地关係发展形势,在回顾过去展望将来中启示良多,值得进一步探讨。

借鉴二次转型的成功

港迫切需要第三次转型


会议认为,40年来香港与国家在飞跃前进中「同发展、共繁荣」,期间国家从未忘记香港所作贡献,而香港也从中获益良多,既实现了第二次经济转型,又在祖国助力下成功对抗了两大金融风暴及SARS疫情。尤为重要者是期间「一国两制」由提出构思到具体实践的历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总之,这40年既是祖国也是香港的光辉历程。

40年来,香港发生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主权回归和两地加快融合等三件大事与内地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或互动强烈。这裏先谈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直接催生了转型:香港工业北移与内地尤其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互补双赢合作,建造了世界级的出口生产基地,香港也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建成了国际金融、航运及商贸等多个中心。劳动生产率及利润率的提升为香港带来了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台阶。本以为工业北移会造成失业问题,实际上却反见劳工短缺。因此这次转型可谓十分成功。

要更全面理解二次转型的重要性,还须回顾一次转型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后,西方要封锁中国,香港作为内地转口港的功能一夜被废,但却因而走上了工业化之路,并成了远东区的工业中心之一。由此创造的就业及财富形成了香港经济发展及繁荣的基础,到70年代民生已初见丰裕。但除此外同样重要却每被忽视的转型成果是模式创新。50年代初,东亚经济出现了以日本为首的「雁行」格局,其下发展较佳者有香港、韩国、台湾及新加坡等「四小龙」。最初韩、台、星等都採取了入口替代的工业化(import substitution)道路,但香港却走上了出口导向(export orientation)路径,并由此奠定了劳力密集加工出口模式,还成为承接欧美产业外移的重要目的地。由此,香港建立了电子等系列现代化工业,也促成了西方外判工序(outsourcing)业务的迅速发展。当年的香港转型不单成功地实现工业化,还在全球化国际分工及产能重新布局上做过重要角色。

三次转型机不可失

「加工出口」策略的成功令其他三小龙也在60年代起作出了策略转向跟上香港。香港则因成功而带来新问题:因成本上升而催生了产能外移:70年代时已有不少港商开始到韩国、印尼等地投资设厂,实行「加工出口」模式外移。在这基础上可更深入了解本港第二次转型的重大意义:一、工业北移乃更大规模及全面的「出口加工」模式转移,效果也更具震撼性。二、香港工业外移乃必由之路,内地不开放也要走出去,但北移的效果最好效益最佳原因有:两地邻近及同文同种令管理容易,规模经济更好,推动香港向高端服务转型及成为国际中心最有力。三、工业北移后,香港角色由生产中心变为产业链管理中心,成了联繫内地生产与国际市场的中介。

自50年代起的两次转型,乃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及民生提升的关键所在,而二次转型乃以一次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的,也是一次转型带来的红利渐尽后的必然出路,否则繁荣难继,更遑论增强。历史经验必须记取:经过40年后,二次转型的红利已用得差不多,产业老化而成本高昂,令香港迫切需要启动第三次转型。方向之一是深化优化产业链管理者功能,之二是建立基于创新创科的新兴产业,并藉此协助改造现存支柱产业。早在80年代后期,笔者便与其他一些来港人士提议发展创科产业,以弥补工业北移后的经济空洞化。现时由于技术革命及内地创科的迅猛发展,这方面的要求更为紧迫,内地由改革开放为二次转型提供了黄金机遇,今天内地又再为香港第三次转型适时提供助力:强化产业链管理可藉助「一带一路」计划,而创科产业发展则可通过大湾区建设借力内地的创新创科实力。

当然,机不可失,香港必须努力把握。若不及时推第三次转型,将后患无穷,故这应成为新一年工作的优先事项。

上一篇:内地创科值得港借鉴
下一篇:差饷宽减趋利避害

分享到